贠克俭马营古韵今犹存散文

倾力打造当代中国文学“微”领域第一公众平台

刊名题写:主编魏民制作:希然

作者简介:贠克俭,男,汉族,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人,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现供职于甘肃省定西市市直单位。酷爱文学,喜爱书法,常年坚持笔耕不辍,近年来有作品散见于各级媒体。

贠克俭:《马营古韵今犹存》

散文

在祖国西北的陇原大地,这里有始祖伏羲、女娲、黄帝,诞生于此;周人始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张骞出使西域;古有“羲轩梓桑”、今有特殊的“哑铃形”形状的省份—甘肃,她静谧地镶嵌在祖国的版图上,而今是祖国西北生态安全的屏障、国家扶贫开发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和藏区的典型示范。

这里曾经孕育了古文明,华夏五千年古文明的分支在这里起源发祥、延续繁荣。上古时期,由于隋末唐初的战乱,曾经是人烟稀少、经济衰败的荒凉之地,但由于唐代前期在这里大规模进行旨在加强国防、发展生产的开发经营,使这一地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特别是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为我国传统封闭式经济体系凿开了一扇与西域及葱岭以西民族、国家相互交流的窗口,而且大大促进了国内贸易、民族贸易和地方性贸易的发展,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这里在史书中被文人笔下记载为“桑麻翳野”,“闾阎相望”,《资治通鉴》中记载“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沧海桑田,历经历史风云的变幻和岁月荡涤,加之人为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连年战乱、过度开垦农田、砍树挖草等等天灾人祸,使环境受到极大影响、元气大伤,以至曾经一度,到清代晚期,陕甘总督左宗棠征战西北、平定新疆过境,在年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书到:“陇中苦疾甲于天下”,这是“陇中”一词初见于史料记载。陇中后来作为一个地域文化、地域经济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广义的“陇中”除涵盖定西市六县一区之外,还包括周边的会宁、静宁、甘谷、武山和秦安等一些县域,这些地方在自然、经济、地理、风俗、语言、宗教等方面,属于一个文化板块。狭义的“陇中”只指定西市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漳县、岷县和安定区等六县一区。然而,陇中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尽管与行政区划密不可分,但她还是与行政区划不同,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地理、语言、民俗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通渭是陇中的一个县份,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人文荟萃,特别是受“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古言影响,勤劳朴实的通渭人将古言与自己地方文化传统有机契合,繁衍生息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耕读文化、“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古训、“锄含云水笔含墨,种罢梯田种砚田”的现象、“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诗人张贤亮笔下更有“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数通渭”的名句。书画成就了通渭现象,通渭注定与书画结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通渭书画艺术之乡的名片更为响亮,催生了一大批经济实体的发育、诞生、成长和壮大。

通渭北部的马营镇是通渭县辖乡镇中继县城平襄镇之外的最大乡镇,是通渭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马营境内出土的文物鉴定表明,早在距今多年前,马营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迹象,在清初时期列甘肃四大巨镇(庆阳西峰、文县碧口、通渭马营、临夏八坊)之一,商贸繁荣、经济活跃,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和商埠。据《马营鉴志》史书记载,马营地名由来已久,金元至明初时期,因地处华川水(今名牛谷河)发源地迤东,故称大华川。明永乐四年(年)辟为牧地,置安定苑,专为朝廷牧养军马,前隶陕西苑马寺辖属,后改隶平凉苑马寺辖属。嘉靖元年(年)升为安定监,统中营、稠泥营、石峡营、原(沿)川营、衙门营、双井营等六营。清康熙三年(年)改隶静宁州,清康熙14年(年)改为马营监,马营即由此得名。康熙57年(年)戊戌地震,通渭县城北山——又称“笔架山”倒塌,通渭县城覆没,通渭县署临时移治西关,后雍正八年(年)移通渭县治于马营,辖通渭全境,称为“马营监”,直至乾隆13年(年)共18年期间县治设于马营。解放前设有马营镇,解放初设立马营区,年成立马营公社,年改为马营乡,年撤乡建镇至今。

马营地理位置特殊,古代称地处“大华川”“风水宝地”。史料记载,自唐宋以来,马营一直是牧养军马、茶马互市的基地之一。在明代,牧苑按照面积广狭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上苑牧马万匹,中苑七千匹,下苑四千匹。明弘治十五年(年),内阁大臣杨一清以左副都御史督理马政,在巡视安定苑(今马营)牧场后有这样的评价:“草场宽阔,水泉便利,地宜畜牧、堪为上苑”。据考证,马营古城—安定监城修筑于明永乐四年(年),后经多次修葺。安定监城由监城及东西两郭共三城组成,墙体为黄土夯筑,城门由青条石卷拱。监城俗称“大城”,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墙体基部厚8至10米,高10至15米,设有东西南3门,东西两门各有瓮城。东西两郭俗称“东关”、“西关”,均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安定监形成以大城为中心、东关和西关为两翼的一城两郭建置形制,称作“三城”。城区还建有“天德堡”、“上店堡”、“中店堡”、“马王庙滩堡”等“四堡”,古代民间称作“三城”“四堡”。清乾隆《安定监志》载曰:“监居众山之中”。马营镇区有北、南二山横桓。北山状若“凤凰双展翅”,凤头朝北向昂仰翘望,双翼对称趋后展开,两翼之侧各有河流环绕,暗合有凤来仪之典;南山形如蝙蝠展翅飞翔,蝠首朝北凸出,双翼对称趋前展开,有身卧福地之寓意。时过境迁,而今当您循着马营镇区道路东行至东山马营中学背面阳穆湾山顶,俯瞰马营镇区全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悠然顿生,放眼望去,天巉公路犹如一条天上仙女撒向人间的黑色缎带纵贯东西,宝兰客运专线铁路纵穿北山如龙得水,南山万亩梯田层峦叠嶂、如虹绕坡,北山退耕还林树木葱茏、枝繁叶茂,镇区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建筑群比比皆是。每逢节日的晚上,远眺马营镇区则成了灯的海洋,楼房上华灯高照、光彩夺目,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将漆黑的夜空衬托的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

马营商贸繁荣、经济活跃。史料载,马营监“商旅辐辏”“海市云集”,有各类商号近家,诸如“长顺西”“隆顺益”“德丰合”“君顺茂”“德盛福”“余盛店”等等俱为一时之选。甘肃四大巨镇之一的马营名气为之一振,民间甚至有了“只知马营监,不知通渭县”的说法。明崇祯六年立于今安定区杏园乡牛营的《令旨肃府蟾母山》碑文记载“监山高水寒……故物产尤啬……然货颇多。每双日集,三城轮值,四方辐辏,牲畜油褐之利尤。民多流户,俗训良,士愿谨。”山陕客商为了“客似土者常得欢会”,在明代晚期或是清初,在马营监西关修建了“山陕会馆”。据《续修马营监山陕会馆碑》记载,会馆“巍巍”,“起抱厦于前殿,两翼于东西,左钟右鼓,并造二楼”,还建有戏楼。在马营东关村东川一带,来自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外籍人和亡故的本地无地可埋的人形成一公墓,当地人称其为“万人坟”。当年义冢内坟堆棋布,墓碑表柱林立。墓碑上刻着亡故者的籍贯、姓氏以及立碑的后人的名字,诸如“山西省太原府祁县李府君之墓,大清嘉庆六年孤子李善顿首拜立”等等。解放后至包产到户时期,由于发展农业生产而屯垦耕地,万人坟大多数坟堆被夷为平地,当年遍地小土丘、碑桩林立的万人坟景象荡然无存。时至今日,马营镇区东出口道路旁耕地的土崖上,仍有棺木裸露,不时有盗墓者进行所谓的“寻宝”活动,这一切都从侧面映衬出当年马营商业繁盛、客商之众。而今的马营镇,当你置身镇区街道中央,马营镇一条街宽阔整齐的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每逢双日逢集街道人群熙熙攘攘,地摊上、商铺里各类百货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丰裕的货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马营人文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特别是一些自然景观、古建筑、石刻雕艺、泥瓦匠捏活、马营小曲等等,为马营文化的繁荣蓬勃发展如虎添翼。上古时期,但凡县衙建制之地,必有八景。马营因曾经设通渭县衙于此,马营故有华川芳草、蟾山起雾、白马淫秋、草芽石月、华岭积雪、石门紧闭、锦屏晚照、水分三县(地降玉壶)等八景。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们生产生活等外因的影响,如今这些这八景中的部分已经悄然消失,但如诗似画般的八景传说,仿佛将人们带入了陶潜笔下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使人们接受了思维和心灵的荡涤,超脱凡俗、置身天国。马营古建筑别具一格,从两排头、四排头形制架斗出檐庙宇,到民间人们居住的四檩四噙口、六檩四噙口、前滚后挂琵琶厅、软三间、四明柱特件厅等风格厅房,再到现代大多数农户建设的锁子厅等建筑风格的厅房,到处渗透着民间精巧细致、无与伦比的手工艺。庙宇和民房的建筑风格和形制、脊兽等的图案都有严格区分。庙宇两侧墙壁、狮头位置一般刻有精致的砖雕,图案名称有马背八卦、莲生贵子、松鹤鹿、福禄寿、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等等,精湛细腻、美轮美奂。民房墙壁和狮头则一般刻有琴棋书画、松鹤鹿、松柏长青等等图案。庙宇顶部都要起脊瓦兽,正脊位置脊兽图案名称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等,摧脊位置一般用莲花、龙凤等图案,正脊和摧脊脊头位置瓦五把鬃、三把鬃龙头脊兽。民房脊兽则一般采用莲花云图,正脊两侧脊头一般用云头,正脊中间也有装点瓦质或陶质的两只鸽子等形制。至今马营有一批木匠艺人活跃在民间,常年在本土和周边地区修建刻画庙宇、碑廊和亭台楼阁,默默地延续传承着马营古韵。马营石刻石雕历史久远,距离镇区约4公里左右的锦屏石峡有品质优良、资源丰富的天然花岗岩,因颜色似烟灰色,当地人俗称石峡“青石头”,质地细密、颜色美观、品色俱佳。俗语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取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就地取材,当地人世代有石匠从业,石刻石雕品种有石狮娃、石炕桌、石凳子、石碑、石柱、柱顶石、石条、石碌碡、石姜窝等等,近年来大量采用机械加工花岗岩板材。当地庙宇和民房建设中,大量采用石条和柱顶石,不仅美观耐用,而且古朴典雅、庄重大方。马营小曲已经成为陇中一枝独秀,在民间广泛流传诵唱,曲名有《大赐福》、《卖水》、《花亭相会》、《牧牛》等等,倩女帅男唱道:一杯酒儿大谢苍天……报喜的人儿赶上门来……十年寒窗九载看文章……,源于生产生活的唱词,现场亲聆会勾起你对生活酸甜苦辣和往事的无限思索,带入童年背着馍馍上学的往事回忆中,带到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繁忙农事生产中,带到夫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鸡毛蒜皮琐事中。马营小曲是通渭小曲的主体和骨架,以马营小曲为主躯干的通渭小曲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了保护,马营小曲不仅唱响了陇原大地,而且在华夏传统文明中占有了一地席位,必将奏响祖国大地,更进一步走向广阔的舞台。马营街道书画装裱、常年从事书画创作和交流的店铺不胜枚举,进一步渲染了街道浓郁的文化氛围。

马营舌尖饮食文化颇有一番讲究,其中有许多耐人寻思、颇具寻味的典故。马营地处黄土高原区高海拔地带,绝大部分自然村落地处属二阴山区,常年气候阴凉且蒸发量较小,适宜的气候条件,大面积种植糜、谷、甜荞、苦荞、豌豆、莜麦等小杂粮和胡麻等油料农作物,用这些天然绿色、环保营养的食材,经巧妇精心加工制作,会让人“一品味常在、回味永不休”。马营搅团在当地颇具特色,搅团用上等苦荞面佐以少量豌豆面、莜麦面,在铁锅里烧细火先摔莜麦面汤,然后按先后次序和比例均匀撒面用木叉搅拌调制而成。六月骄阳似火的三伏天气,散一锅搅团,用地蕉儿和纯胡麻油炝一锅浆水,上面撒农民自家种植的不施化肥农药的芫荽和葱花,纯胡麻油泼辣子,新炒的韭菜咸菜,一盘醋溜洋芋丝,另加一盘回锅肘子肉,美美地喋上三碗,饭后小酌几盅白酒,那种感受生活的滋润、享受美食的愉悦心情和风度,找不出合适的字眼来形容!马营最出名的招呼客人的是十三花席,一般在红事当中才上给客人,也就是农村说的“尊客”。马营酿皮、马营荞圈、马营大豆、马营油饼、马营甜醅、马营凉粉等等小吃,道来令人垂涎三尺!90年代以前天巉公路没有开通时,西安天水和兰州方向的车辆必经马营,特别是客车到站时,远远地能听到:“热油饼、酥大豆、茶鸡蛋、荞圈圈、大麻子、香葵花……”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距离镇区约2公里的中学操场上做操的学子们能清晰地听到小贩的喊声。马营羊肉泡曾经盛极一时,几乎成为过往客商必须品尝的地方美食,其中当年以程氏羊肉泡馍最为出名。

而今,马营一条街正在建设特色文化小镇,古色古香、韵味不凡的仿古建筑风格将街道两旁铺面门饰装点一新,西桥头矗立着雄伟的国策门,东关一带正在拓展马路、建设新铺面,正中是四车道宽阔马路,中间绿化带花草芬芳,时觉花气袭人、香风阵阵,高耸的多功能路灯上的风扇咕咕旋转,招手迎接八方来客。“商埠重镇、古韵马营”的名片正在孕育成长壮大,她在回忆着抹不去的曾经辉煌,更在开创着未来的繁荣!

后记

嗟夫!光阴荏苒,流年似水,当初少壮,而今中年,掩面自鉴,等闲皓首,鬓添银丝,不应有恨!春华秋实,风霜雨雪,往事蹉跎,“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此乃“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静卧常思,虽无倚天抽剑、仰天长啸之气概,且有闭门静思、挥毫落纸之雅兴。笔耕不辍,点滴拾遗,心无旁求,方可汇江河之大流。蓦然回首,方觉岁月空度,慨叹人生光阴虚度之无赖!囿于自身学识浅薄及各方外因,今见面于诸位有缘浏览此陋文者,抑或疏漏瑕疵具在,实觉汗颜,敬请各位方家能不吝赐教、批评哂正为盼!

——丙申克俭手记

(责编:家佳)

敬请







































治疗皮肤病最好医院在哪里
白殿风病传染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whh.com/zlyz/5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