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小时候一

小时候

作者简介:王国忠,年出生于富锦市,中共党员,佳木斯作家协会会员,富锦市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海东青诗社常务副社长。曾任富锦市隆川小学教师、富锦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干事,现任富锦市教育局政研室主任。作品见于《卧虎泉》、《富锦文学作品选》、《峥嵘岁月》、《海东青诗集》等选集、丛书中。在海东青诗社、兴凯湖文化在线、作家洪与、心悦文摘等网络平台均有文章发表。

经典散文

■小时候

作者:王国忠

(一)

小时候,由于太小不一定什么事情都能记得,但凡能够记住的无论是欢喜还是忧愁,肯定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

——题记

我出生在富锦,父亲当时是一名油匠师傅。两岁的时候,要在饶河县山里公社设点开油厂,爸爸被派到山里公社去了,一家六口也随之搬到了山里。

记忆中的油厂内,总是热气腾腾的。女人们负责在锅上面烘焙豆瓣,男人们则光着膀子在拧着油炸机的轮子。火炕上是一层厚厚的刚刚碾压出来的豆瓣,累极了的男人光着膀子睡在上面鼾声如雷。那时候的豆油是真正的笨榨榨出来的,是完全的“手工”制成品。顺着油槽缓缓流淌的豆油散发着淡淡的油香。现在爸爸有时候开玩笑说,以前的豆油为啥香?那滴滴豆油里都有我们流出的汗水啊。现在已经没有那热气腾腾的榨油场面了,豆油也没了那时的油香了。

几年过去,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了。我记忆中的幼儿班现在说来,很多人可能都不敢相信。80年代的饶河县山里公社还是相当的贫穷,我当时清晰记得,所谓的教室就是一户人家的隔壁空房子。当时都是土坯房,窗户七零八落,我们的桌子都是用一块块坯垒起来的,凳子也是如此。我现在记不得老师叫什么名字,长得什么模样,只记得老师当时是怀里抱着孩子给我们讲课的,因为每每回忆那一段日子,耳畔常常回荡着孩子的哭闹声。

由于体制的问题,油厂后来也倒闭了。我家按照政策被分到了双河村,也就是从所谓的乡镇搬到了村屯。磕磕绊绊也要上一年级。村子北面高坡上所谓的学校一副要坍塌的模样,办学条件就可想而知了。那时候爸妈还算英明,等一年级开学,把我送回了富锦六舅家。六舅家在新建乡共荣村,我在那里上的一年级。毕竟山外的条件好于山里,这里的学校是一座砖房,老师姓段。由于小时候的自己还算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所以我不仅深得老师的喜欢,更让六舅、舅妈感到自豪。

当时入队一个班是有名额限制的,我是在班级第一批入的少先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戴着红领巾回六舅家的场景。

当天上午搞的入队仪式,中午放学的时候。心里那个美,那个自豪劲是无法言表的。我是一路跑,一路唱着歌回六舅家的。可是到了院子里,忽然有一种羞涩的感觉。我是既想让舅妈快点看到我胸前红艳艳的红领巾,又有了一种难为情的感觉。我挪移着脚步开了房门,没等走到屋里不由自己地喊了声:“舅妈,我回来了”。可是喊完了却没有直接进屋,而是站在门口一脸的通红。

当时,我想舅妈是看到我回来了。要不然,舅妈听到我的话后,急匆匆地向我走来,一脸惊讶地说:“哎呀,我的大外甥行啊,戴上红领巾了!”其实,我等的也就是这份夸奖。舅妈当时的奖励我还记得,是几块蛋糕和五角钱。那在当时就算是很奢华的慰问了。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那一幕在我的记忆里十分的清晰。那种羞涩中带着自豪的感觉,每每想起来心里总是暖暖的。

在共荣村读一年级,很多记忆的碎片都遗落了。但是在那里的一年光景,起码对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没有蒙尘,相反感受到最多的是爱与尊重。如果,我当时在双河村那个即将坍塌的房子里开启人生的第一课,我不知道今天的自己心里还会不会如此阳光?

孩子是最美丽的天使

                                

海东青诗社

顾问:何鹤陈树照王卓平蒋成忠

社长:火石

业务副社长:王小岛马晓东肖哲

常务副社长:苏国良王国忠

副秘书长:国辉张海萍孙冬阳

主持人:马晓东张青红

文章推送:王小岛国辉张海萍绿竹王国忠

海东青诗社







































甲氧沙林是不是治疗白癜风的药物
治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whh.com/zlyz/5859.htm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