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精选长三角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的绿

长三角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的绿色转型研究

——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申明锐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研究员

罗震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历史上以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的角色作用与发展转型,将经历了乡镇工业化热潮后的小城镇发展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类是先发的制造业主导的小城镇,一类是后发的生态特色小城镇。在大都市区化和新消费需求的背景下,后发的生态特色小城镇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对该类小城镇发展的绿色转型和特色塑造进行了介绍和总结,针对当前生态休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文章在最后对临近都市的小城镇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面向都市区人群生态休闲空间的建设是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小城镇,绿色转型,城镇密集地区,南京高淳

1历史上城镇密集地区的小城镇

以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同样也是小城镇密集的地区,自古以来市镇繁华,城乡互动密切。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上海为龙头的“外联世界城市体系,内联本区内多层级发达城镇网络”的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成为了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空间单元[1-2]。这其中,长三角地区密集发达的小城镇作为基层网络,作用不可或缺。在高度城市化的当代社会中,小城镇的发展如何规划定位,现有研究比较缺乏对这方面的思考。

历史上,从明清以后到年之前,小城镇沟通城乡发展的重要角色作用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在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地域与以工贸为主的城市地域间搭建起商贸流通的桥梁;二是在“皇权不下县”的整体治理氛围中,作为乡绅管理的重要据点。这一作用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中对江村航船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一斑。行驶在小城镇震泽与其农村腹地之间的航船,既是作为消费者的江村农民的代购者,更重要的也是作为生产者的江村农民的销售代理者,航船人从中抽取佣金[3]。在费老当年的观察中,震泽镇是以农副产品和工业品集散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中心。农民将生产的农副产品贩卖到震泽镇,又从震泽买回所需的工业消费品。小城镇反哺农村地域,费老形象地用当地俗语称之为“乡脚”。没有乡脚,小城镇的经济就会因“营养”无源而枯竭;没有小城镇,乡脚经济也会因为流通阻塞而僵死[4]。这是对传统社会中小城镇作用的精辟概括。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原先农村副业手工业起家,并从社队企业发展而来的乡镇工业,极大地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这一时期也是小城镇研究最为鼎盛的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特定时期,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富裕农民、缓解城乡二元分割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5-7]。费孝通先生在当时所提出的“小城镇,大问题”的战略构想,前瞻性地提出了小城镇发展将会是解决我国城镇化问题极富特色的举措[4]。在长三角这一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一度成为城镇化的主体,支撑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群的基本面貌,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

21世纪以来,由于财税关系引发的府际关系变化等原因,小城镇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小城镇的发展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根据其所处的地域特点和自身的资源禀赋,实现分类指导和探讨相应的发展模式,是学界的共识[8-13]。然而文献对于小城镇的特色发展,多停留在根据小城镇的自然地理环境、聚落建筑形态、产业特色等进行面上的分类指引,对于新的发展背景下,城镇密集地区后发型小城镇的特色发展路径,缺乏针对性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总结。

2后发型小城镇的当代机遇

经历了乡镇工业化热潮后,城镇密集地区的小城镇形成了两种发展模式:一类是先发的制造业主导的小城镇。除了富余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外,制造业的发展还要依靠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从而快速地抵达工业产品的消费市场。制造业主导的小城镇多处于密集的交通网络之中,土地价格低廉、劳动力富集,呈现出自下而上的、由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经济地理景观,代表性的城镇如常州孟河、吴江盛泽等苏南乡镇。年以来,该类小城镇因先发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良好、城镇人口集聚程度高,省级重点中心镇多选取这些城镇进行布局。近年来,随着“扩权强镇”改革的推进,上级政府也赋予其越来越多独立的“准城市”行政权和财权(如宁波的卫星城和温州的镇级市改革等),以充分释放长期制约该类小城镇发展的制度压力;而另一类则是后发的生态特色小城镇。该类小城镇处于交通网络的末梢、对外交流相对闭塞、人口集聚能力差、城镇化动力缺乏,但生态基底条件优越,最典型的代表如南京郊县溧水、高淳所辖的小城镇。

小城镇所在的区域特点和社会背景深刻地影响着其发展的态势和路径,界定这两者是思考小城镇发展的逻辑起点。在传统的集聚发展时期,后发的生态特色小城镇普遍缺乏外向的发展动力,大城市自身的发展仍然处于内聚阶段,小城镇发展的内生资源又被大城市袭夺,学界把这一地域系统称之为“大都市阴影区”[14]。在当代新的发展条件下,该类小城镇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表现为空间上城镇发展要素的扩散和消费需求的多元细化,小城镇发展的外向动力逐渐增强。

2.1

要素扩散:大都市区化背景下的功能外溢

大都市区化背景下大城市功能的外溢扩散给后发小城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镇密集地区的大城市发展,已经由过去简单的城区的外延扩张进入了大都市区化的阶段[15]。具体表现为城市要素和功能根据其环境敏感程度自中心向外围跳跃式地移动扩散,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之间的资源配置方式更加针对城镇自身的特点,而不是绝对地依据距离远近来决定。由此,组织起来一个一体化的、在通勤范围内的大都市地域空间。在都市区高品质快速交通系统的支撑下,原先产业优势不太明显,但生态优势突出的小城镇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具备了来自大都市区的外生动力。具体包括:都市农业—为大城市提供新鲜的水、空气、蔬菜和鲜花,是大都市区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承担具有明显生态环境指向的外溢功能—布置生态型居住和高水平研发、会议、文化艺术集聚等。由此,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发展将由过去单一的制造业主导进一步细化,长期脱离于产业规模化集群配置的小城镇反而有了与大都市核心区之间发生联系、获得高品质发展的机遇(图1)。

2.2

市场细化:新兴消费背景下的多元需求

消费背景下城市居民的多样化空间需求也是绿色小城镇发展的新兴动力。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民收入达到美元后,居民的消费结构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剧变期,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将由衣、食、住、行为主的生存型阶段进入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享受型阶段。根据人自身的需求,消费产品趋于多元化,消费市场也趋于细分。大城市居民在厌倦了快节奏、高重现度的城市生活后,对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化有所向往,期望能从郊野的村镇中获取慢节奏、精致化的生活体验,自发的郊野旅游成为新的时尚(图2)。城市中的人们进一步意识到村镇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对于人的自然教育、性情陶冶的重要作用,人们愿意到郊野获得农事体验和享受生态休闲。台湾学者甚至在“三生农业”(生产的农业、生态的农业和生活的农业)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农业”的概念[16]。

3高淳小城镇的绿色转型案例

3.1

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情况

高淳区是南京市最南端的郊县,年撤县设区。全区面积为km2,年末户籍人口为43.9万,县城所在地淳溪镇距离南京主城约km(图3)。在水运主导的年代,高淳曾经是联系皖南山区与太湖流域的重要航路枢纽,历来是与芜湖、无锡齐名的“米市”之一[17]。但是在机动化交通时代,高淳的交通区位地位迅速下降,成为高品质快速交通网络的末梢。在本文所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白癜风可以完全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whh.com/byzx/81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