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雷锋家乡文学大潮蓄势给望城名望之城建设添彩
作者介绍王宏,望城本土人,冬日坠地的兔子,感性率性有余,豪气胆气不足。曾经插过秧、扮过禾、采过茶、车过水、打过柴。站了九年多讲台,转身政府机关又十三个春秋。五易单位,运交“公文”难解难分,歌功颂德之余,写点“私文”吟风弄月、怡情悦性,亲情、乡情、闲情、柔情尽在其中,不成大器,不亦乐乎。壹
一江湘水伴我行
老家距离湘江大约四五公里,初识湘江,是读小学三四年级,节假日陪母亲赶铜官的早市。家里底子薄、负担重,父亲边教书边种地,半边户,我们兄妹四人,家里的艰辛酸楚犹在眼前,母亲非常勤劳节俭,三天两头挑担上街,卖蔬菜茶叶、鸡婆鸭蛋什么的,节假日我和弟弟轮流陪母亲上街。走过道道山路和田埂就到湘江边上,天蒙蒙亮,东方欲晓,记忆中湘江之上,机船隆隆、渔火点点,特别是运送芦苇的大船,远山一般矗立在晨曦中,骡马拖着铜官陶瓷厂产的坛坛罐罐往来穿梭,大小烟囱威武屹立,好不热闹。
孩提时代,每到盛夏,家门前那一大一小两口山塘就成了十余户乡亲的命根子,伏旱季节天气酷热,稻田蒸发快,水车(后来升级为柴油机)忙个不停,自己也曾爬上水车凭着瘦小之躯舀起点点水花。眼看着塘水一天天减少,塘底开挖的引水沟越挖越长、越挖越深,快要干涸见底,家家户户人和牲畜饮水都成问题,鱼儿也纷纷跃出水面抗议。天不下雨,最后的希望就是从湘江提灌山塘了,要两级取水,山渠十多里,得每家每户兑钱,好在乡亲们齐心,看着湘江水汩汩流进家门口,烈日下禾苗茁壮生长,真替乡亲们高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初中毕业考上中专,需在铜官乘轮船到湘江对岸的靖港,再搭车去上学。父母总要把我送上船码头,初出家门,稚嫩懵懂,父母的千叮咛万嘱咐如湘江波浪一样在心头摇荡,记不起多少次泪湿衣襟。彼时,湘水流淌着浓浓乡愁,流淌着父母之爱。读着席慕蓉、汪国真的诗,听着小虎队、郑智化的歌,中专转眼毕业了。泪别三载同窗,背起考上中专时父母专门定制的草绿色木箱,和父亲一起返乡了,船到湘江中流,回望中专学校,眺望家乡故土,不禁惶惶然,三年太匆匆,而今就要回到母校为人师表,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未来的学子们,湘江承载的不再是乡愁,是沉甸甸的使命感。
初登讲台,自己十八九岁,学生十一二岁,一个风华正茂,一个豆蔻年华。用劳动所得买来“永久牌”自行车,与同参加工作的四五同事,练车技、练胆量,穿山路、过田垄、行河堤,天生胆小的我被逼着一次又一次豁出去,练就了一番披星戴月、顶风冒雨骑车的本领。忘不了,和三五同事结伴骑车搞家访,家长们热情好客、淳朴实诚、望子成龙的场景历历在目、回味无穷;忘不了,邀上忘年友,撇洪河渠、湘江之滨,听涛声,觅鱼影,月色下渔网轻撒,但见红薯叶煮鱼,薄酒相品在楼台,豪迈易得醉更易。少不更事,但有一事肯定自理,就是从读中专开始,自己的衣服自己买,丝毫不让母亲费神,到现在此事也无需老婆操心。偏远乡下,店铺寥寥。周末,每每邀上三位弟兄去对岸的乔口买衣服,隔河隔水,边陲小镇,商业味很是浓厚。没有大船,唯有扁舟,记得多少次,风高浪急,到了江心小船颠簸,江水溅到衣服,看到船舷几乎与江面齐平,不识水性的我心都跳到了嗓子眼。好不容易上岸,逛街,买衣服。回来又得惊心动魄横渡湘江,坐上扁舟,触摸涛浪,远望学校,“风萧萧兮易水寒”——大无畏上船回家。后来买了摩托车,过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活,纵横驰骋,来去飞奔,也蛮有乐趣。
九年有余的讲台生活转眼过去。机缘巧合,告别讲台,跨过湘江,换了工作岗位。河东河西,牛郎织女,生活蛮有滋味,难以忘记的是湘江相隔,妻女遥望,骑着摩托车来回奔波的生活。铜靖汽车轮渡是我往返家里和单位的必由之路,无数次见证了我劳苦奔波,迎着朝霞出发,披着晚霞回家,与汽渡师傅们相视一笑减去了我奔波的辛劳。当然,忘不了迟到几十秒错过汽渡,却要付出等渡半个小时的代价,炎天暑热,天寒地冻,等起来真是烦恼。多少回,汽渡开到湘江中间,遇到装满集装箱的巨轮或是气势汹汹的大型砂石船迎面开来,我们的汽车轮渡一次次避让或是超越,现在想来湘江惊涛仍在眼前。离开讲台后,我到水利部门工作了四五年,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四五月开始,严阵以待雨情水情汛情,秋冬季,聚精会神兴修水利,忙得不亦乐乎。湘江下游,洞庭湖尾闾——防汛抗洪,人水和谐,山水安澜,肆虐的洪水,干涸的大地,繁忙的水利工地,办公室岗位职责所在,如此种种,我看在眼里、想在心头、写在笔下,记不清多少次枕着湘江涛声通宵达旦。
后来,先后调到湘江之畔的县城上班,湘江之滨的经济园区耕耘,现在又从事天下第一难事,为加快城市化而破旧立新,纵无鸿鹄之志,却不缺豪放之情——生在湘江之滨,饮着湘江之水,见证湘江之荣——“沿江建设,跨江发展”,十桥两隧、东西比翼,长沙港通江达海、商贾云集,橘子洲青年毛泽东目光坚毅、面容俊朗,滨江文化园厚重典雅,洋湖公园百媚千娇,滨江新城繁华富庶,国家级湘江新区蓄势正发,家乡望城更是美不胜收——湘江古镇群魅力四射、享誉全国……壮哉——长沙的湘江时代!
眼下,铜官老家早已被工业园取代,倒下的是房子,消失的是庄稼,不变的是乡愁,难忘的是记忆,回家一路坦途、一路路灯、一路江景。我喜欢回家,我盼望周末,我期待晴日,我喜欢开车独行侠一般走在大道上——横跨航电枢纽,畅行湘江东岸,行经铜官古窑,登临觉华宝塔,诗情与湘江逐浪——
“觉华塔上阅长河,今古风流雨共晴。窑火彩陶唐代事,新桃嫩柳春天情。登高自感心无惑,思远方知路未平。江浅不言舟太慢,春深水涨看疾行。”
一江湘水伴我行,岁月几何下洞庭。
贰
乡里灶台
调县城工作多年,一直保持一个习惯,每个周末都偕妻女回乡下,尽量住一宿。除了放松、省亲,也因了丈母娘家和自己老家那热腾腾、香喷喷的灶台诱惑。
无需山珍海味,农家土菜而已。食材是自家收的稻米、自家种的蔬菜、自家产的鸡鸭蛋类,鱼肉也是乡下人自己生产的,腊鱼腊肉和咸鸭蛋什么的也由自家腌制加工,烹饪的器皿少不了铜官古镇的传统产品陶钵瓦罐、坛子碟子。母辈们采用传统的家常做法烧饭做菜,灶台热气腾腾,香味四溢,一顿饭下来美滋美味,要是辅以小酌农家土法酿造的谷酒,更是妙不可言。饭后加上一罐子豆子芝麻茶,水是井水烧,茶为农家采,豆子芝麻自家炒,勤快一点的也是自家种植的,老姜被竹签子捣碎成丝丝线线,姜汁流溢。此情此景,饭甜菜香,酒醇茶暖,再远观近赏屋舍田园,“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能不恋家乡?
一顿农家饭,不是简单地大饱口福。微风拂过,草木送来淡淡清香,鸟雀、知了、青蛙、鸡鸭时不时聒噪一阵,菜地、稻田、屋舍、绿树、远山……比蓝天白云更清新、更明朗。分明感觉心儿静了、闲了,眼儿亮了、明了,神儿淡了、清了。这会儿,乡里锅灶的热气、油烟和菜香,把亲情、爱意和恬适、惬意调和得十分均匀,水乳交融一般恰到好处。心头只盼,炊烟慢一点升腾,菜香慢一点飘散,天伦之乐、生活之真、亲情之暖,无法用清辞丽句来吟咏。
这当儿,遥想起孩提时代奶奶做饭的场景。奶奶很勤劳,养猪喂鸡种菜采茶自不必说,记忆最深的是春夏时节,奶奶在柴草齐腰的山林里踩茅草、沾雨露、披朝阳寻觅捡拾野生蘑菇,雨夜蘑菇长得快,清晨奶奶连同栀子花和钢笔粗的小笋子一块采摘回来。采回的蘑菇有的新鲜炖着吃,有的晒干用塑料袋封存。过年过节,远居湖北的儿女们回老家团聚,生活不算宽裕,但爷爷奶奶总盼着儿孙们多回来聚聚,奶奶更是铆足了劲,乐呵呵地用瓦罐慢慢煨土鸡、用陶钵子做野生蘑菇炖肉、用铁锅做辣椒炒肉和各种坛子菜……现在想来那味道真是举世无双,还记得当年湖北姑父边吃边夸奶奶炖的土鸡和蘑菇好吃。
灶台热乎心儿暖。灶台热着,牢牢拴系着乡愁乡情,紧紧聚合着亲人亲情,灶台若是凉凉的,蒙上灰尘甚至铁锈,心儿也是悲凉寂寥的。每逢佳节和双亲生日,我都会和弟妹几家子一起回乡里,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父母几回要下馆子吃饭,店里菜品多显得客气,不是偷懒,但都被我们不约而同拒绝了。有一次我们没思想准备,回家看到厨房冷冷清清的还弄得不愉快。真心觉得在乡下老家,就算吃萝卜白菜酸菜汤,也比进饭馆吃各色菜肴强多了。
对乡里灶台,有种天然的情结和情愫,藏在骨子里、血脉里、眼眸里、味蕾里,难以割舍,历久弥深。有句俗语说“宁要一个要饭的娘,不要一个当官的爹”。我想,这句话也可从另一个小小的角度理解,有了娘,锅灶就不会冷、不会凉。灶台热着,饭菜热着,心灵会亮堂着,生活会温暖着。
愿乡里灶台常年温热,天天飘香。
叁
月下铜官醉湘江
初秋的夜很是宜人,柔风似缕,弯月如钩,我就在湘江之滨的铜官街找寻诗和远方。
漫步窑火陶城广场,满目坛坛罐罐、缸盆砖瓦堆砌的景观,错落有致,仿佛穿越千年,重见铜官窑的历史繁华。踩着杯盘碗碟铺就的广场圆心,香樟、桂花树在绿色灯光映照下魅惑迷离,玉树琼枝间游人如织,小朋友嬉戏追逐,我的思绪一如他们的溜冰鞋、滑板,滑到了童年时光。初识铜官,是儿时大清早陪母亲上街卖小菜,天还没亮就动身,走五六里田垄和山路,铜官街天色蒙蒙亮,就在拖运陶器的马车边摆摊卖菜。小时的“街”早已不见,湘江北路景观道已由长沙城延伸到铜官,早年河东人民憧憬的“捞铜公路”(捞刀河至铜官)而今梦想成真。
伫立“海上陶路之源”石牌前,感怀于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开辟,长沙铜官窑可谓功不可没。徜徉红墙石路间,铜官陶瓷大师一件件雕塑作品扑入眼帘——铜官陶器远涉重洋、伟大领袖指挥若定、四羊方尊华贵典雅、弥勒佛像脱俗滑稽……匠心独运,惟妙惟肖,好一个艺术走廊,我徘徊又徘徊。隔路是湘江,马路边、栈道上,游人络绎不绝,摊贩喜笑颜开,卖服装、水果、烧烤、玩具、日杂的都有,冰淇淋和“印度飞饼”也摆到了街头现做现卖,好不热闹。
偶遇三五好友,一阵寒暄后,急忙忙就去找歌厅,一路霓虹闪烁,歌声嘹亮。找了三四个场子,家家爆满。走起,还是到铜官老街吃宵夜去。走过七八百米沿江风光带,但见两边停满小车,散步的很多,乡下人如今也学着城里人,伴着夕阳、迎着晚风走上五六里路。临江草地上,成片的夜宵和茶座浸润在夜色中,同行“老铜官”说,小有名气的铜官茶馆今天依然不衰,五块钱一杯,不停地续水,茶友们海侃神聊一坐就是半天。趁着美妙夜色,茶馆搬到了江边上,消费几十上百元的小吃、酒水还可免茶钱。方圆一二十公里的“闲人”纷纷来这里享受夜生活,甚至长沙、湘阴的都有。
走着走着,忽见一群打烊的门店中,一处门店灯火辉煌,格外惹眼,原来是雕塑家雍起林陶艺工作室,临街大型玻璃橱窗,大师创作的毛主席雕像一一陈列,青年时期、长征时期、老年时期都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如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静夜里铺展开来,伟人坚毅目光所向,正是当年极目眺望而发惊天一问的湘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今天多么需要的使命担当!
到了铜官老街入口牌坊,左侧石径之上有人家。柔曼月色下拾级而上,十几米高处,草木掩映着两三户人家,简单的凉亭、栈道和桌椅,十几桌宵夜让这方僻静之处豪兴干云,这是铜官老街所依傍的云母山一段。居高临江,弯月悬空,倘不坐、不饮、不侃,岂不犯傻?一箱冰啤酒,一盆铜官陶钵嫩子鱼煮红薯叶,一碟花生米,一盘现卤豆笋。酒过三巡,兴味愈浓,脚下铜官老街显然沉睡了,郭亮纪念亭宁静守护着先烈忠魂,“铜官潭”石岸边夜钓者二三十,江中齐刷刷的蓝光浮标蔚为壮观。江面渔火点点,机船隆隆,江心洪家洲也已灯火阑珊,对岸靖港、新康江堤上连绵的车灯环绕着乡亲梦境。已是白露时节,乡情浓郁的口味、好友畅饮的豪气、再访老街的喜悦,溶解在这略显湿凉的月色之中,恰到好处。还是禁不住诗兴绵绵,不吟也难——“苔痕石板上楼台,湘水秋波入目来。郭亮亭前思往事,洪家洲上寄胸怀。月光明暗云舒卷,花影短长风剪裁。红色陶城新路展,山中浅饮叹兴衰。”
铜官街,让人记得昨天,流连今天,向往明天。初秋月夜,此街此江此境,熨帖着、迷醉着满街的人们。
肆
回乡放牧心情
周末,偕妻女和妹妹、外甥一行五人回乡下住一宿。乡下已不再清幽,工业园区在一天天长大,本来偏安一隅的地方,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李太白笔下“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场景相伴而来。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也要拆迁腾地了,特意回来住一宿,算是依依惜别。
这个晚上注定无法酣睡。窗外灯火通明,大货车飞奔着,一辆接着一辆,时而道道强光刺眼,时而隆隆马达轰鸣。如今交通方便,来去匆匆,记不清已有多长时间没在老家过夜,老家的房、老家的床、老家的夜颇不习惯。挥之不去的,是过几天这片故土将夷为平地的惆怅,是三十多年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涌上心头,是老家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父母养育我们四兄妹,那个年月,家庭负担无疑是沉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声声叹息,父亲既教书又种地的艰辛,母亲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悲凉……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鞭策下,兄长初中毕业,我和弟弟妹妹三个都走读中专跳出农门……
长夜漫漫,思绪翻飞,不觉心潮滚滚:“难眠此夜意踌躇,灯火窗前成坦途。不为田园城立喜,但因故所地平愁。当年父母辛酸泪,今日弟兄豪迈书。往事滔滔江浪涌,明朝再访忆何如?”
翌日,叫醒贪睡的女儿,吃过早饭,一行来到铜官窑。缘溪行,绕曲径,踏遗址,登临觉华塔,感觉身心轻松多了,慢慢触碰千年前范公“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心境。湘江北去,帆影来去,大桥飞架,田畴开阔,村舍绿野,远山近水,洲岛镶嵌,高楼隐约……好一派山水洲城。看山看水,念兹在兹,已近不惑之年,总有一些思绪萦绕脑海,心中块垒,“剪不断,理还乱”。女儿、外甥嚷着要到陶艺吧体验一番玩泥巴的感觉,一块陶土握在手上,借助转盘,拿捏,按压,拉坯,转瞬间成碗、成碟、成筒、成杯。看似容易做似难,大半天光景,俩小孩鼓捣一个小碗还不成模样,倒是让我对一拉就长、一捏就扁、一搓就圆、一揉就光的陶土生出几分感慨——多么能够“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家伙呀!
夕阳西下,回城路过欧阳询文化园,陶醉于书堂山的郁郁葱葱和鸟鸣虫叫。从稻香亭拾级而上,暮霭下石板路蜿蜒,古色古香的原木扶手,处处亭台,潺潺流水,拨开树枝,“洗笔泉”石刻犹在,欧氏父子古风犹存,远眺残阳、村舍,还有片片阴云,山林气息酝酿着清爽和怡然。
晚归,点点秋雨轻轻叩击车窗,天凉好个秋。
伍
我的诗生活
几年前,不明原因迷上旧体诗。天生感性、率性,举杯把盏、汲泉烹茶之间,汪洋恣肆,天马行空。兴之所至,把《唐诗三百首》搬上床头,入睡前,醒来后,玩味诗仙、诗圣、诗佛的杰作,“百度”零碎学习诗歌格律知识。终于,按捺不住提笔涂鸦,无知者无畏,不怕贻笑大方,但求“诗言志,歌咏言”。
一发难以收拾——
早春,草长莺飞,登临铜官窑觉华宝塔,湘江北去,远山近水,往事如烟,冷暖自知,寄怀畅达——“登高自感心无惑,思远方知路未平。江浅不言舟太慢,春深水涨看疾行”。
清明瞻仰郭亮烈士陵园,知了声声,如泣如诉,感喟烈士短暂而英勇的一生,以诗缅怀——“知了嘶鸣忠烈魂,英年可叹殉图存。腥风血雨昨昔恨,万紫千红今日春”。
车行潇湘大道,月亮岛芳草萋萋、绿意盎然,以诗状物——“春潮涣涣天接地,绿岛萋萋月卧江。倚石濯足虾蟹戏,临堤游目牛羊忙”。
登临岳阳楼,远眺巴陵胜状,追寻诗意传说,夕阳下,把酒言欢,诗意绵绵——“绿岛名楼望洞庭,一湖落日万千情。岳州城外波涛去,忧乐心知话酒浓”。
暮春,雨横风狂,唤醒了一些不得意,以诗抒怀——“长恨东风负我心,四方花艳独空吟。可怜雨密春将去,却倚窗前看绿荫”。盛夏,夜宿神农架木鱼镇,酣梦不觉天亮,被鸟鸣蝉噪闹醒,诗从中来——“神农落日香溪边,一半青峰一半天。灯影泉声酣梦起,香甜偏遇鸟蝉喧”。
难得回乡住一宿,秋雨淅淅沥沥,蛙声渐渐远去,难以入眠,感悟颇深——“田舍轻听八面雨,闲来莫过乡间居。 蛙声渐去水寥廓,闹市才离夜静虚。天地无隔雨密斜,喜悲未界胸宽余。风飘树影红尘远,唯有清溪汇心渠”。
初冬,云销雨霁,暖阳普照,湘江河畔登高楼,极目楚天舒,诗情画意——“雨过苍穹蓝,江山展笑颜。冬云才初至,春风欲早还”。回乡过年,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好一派吉祥美满的新春气息,当即有了——“犬闲吠,雀欢甜,开窗又是艳阳天。南风静淌催杨柳,暖气微微屋后田”。
改行十余年搞文字,个中艰辛一言难尽,词说我心——“五地谦谦学雅士,十年漫漫谋华章”、“夜已静,心未央,思绪随风飘四方。太白放鹿为名山,吾辈涂鸦因苍黄”。
黄昏独自散步,时徐时疾间其乐无穷,以诗记之——“华灯初上无边际,夜幕四合有尽穷。热汗随风抛负累,素颜向月望轻松”。
久坐办公室,书未读、笔未动、心已虚,借诗释怀——“和风袅袅飘檐下,丽日轻轻浮眼前。书卷未读心已怯,文章不写意犹悬”。
和二十年前的同窗挚友湘江边畅饮,相谈甚欢,酒助诗兴——“岁月峥嵘杯里回,君心豪迈我当追。夜深掌柜犹怜客,明月枉然洒玉辉”。
成都杜甫草堂寻访诗圣的游踪仙迹,感于少陵野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敬业,不揣浅薄——“茅舍密林城外天,花溪古乐鸟声甜。若偷春夏此中憩,可有诗情追杜篇”?
原味生活,本色表达,不尽入格律,与艺术无关,唯意浓情真。东坡居士说得好“人间有味是清欢”,余一介凡夫,物质虽俭,诗意不淡,喜欢微微笑对万物,喜欢微微昂首前行,还喜欢用诗歌的浪漫轻轻扬起精神。
陆
回头,遇见幸福
河瘦堤枯,车行江水一方。
桥头,离开车流滚滚的江堤,转向支流入河口风光带,人车俱稀,近观钓者,远眺高楼,天色灰蒙蒙的,草地,香樟,银杏,菊花,凉亭,石阶……一如此刻的天色,难觅生机和意兴,小城显得慢悠悠、懒洋洋的。驱车走走停停、左右张望,没有兴奋,没有欢悦。桥底河汊,静静的港湾,水葫芦东一团西一团漂浮着,绿中泛黄,这当儿,心境恰似这片水葫芦,无悲无喜,不紧不慢,若飘若沉。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季节,周末,将就着,开车在家门口转转,抖落些许疲惫和压力,能走出屋子透透气,也算返璞归真。堤脚,车和人优哉游哉,气定神闲,左边是田野,右边是两三米高的堤岸风光。就要离开这条略显寂寥的入河口风光带,重新涌入穿梭的车流——一转念,下车,步行回头路。
拾级而上,沿着石板步道,全身心融入堤岸风景,迎面初冬的和风,有些凉,不算冷,脚下草地,黄中存绿,松松软软。银杏树整齐伫立着,个小,有些单瘦,却显得精致而又精神,不能用兴致勃勃、豪情万丈来饱览,只能以小心翼翼、千种柔情来端详,叶片纤小、稀疏,需要细看,泛着金黄煞是可爱,讨人喜欢,纤柔灵巧如千手观音呈现眼前。脚下没有星光大道的绚丽魅惑,有的满是轻盈明净的恬适,静寂中,银杏叶均匀地飘落在草皮上,一天一天,不急不慢地洒落,草地透着一丝亮色,树叶和小草珠联璧合,惺惺相惜,观之不禁心生微澜,眼前愈发明亮。
就在空灵欢愉之中,一阵轻风,暗香浮动。桂花树在暗送幽香,没有中秋之夜银月下的馥郁浓香,但这个季节,吮吸着淡淡的清香,早已魂儿出窍、飘飘欲仙了,不只是沁人心脾,树冠被修剪得极为养眼,如圆球、如橄榄、如蘑菇、如圆锥……丛丛菊花金黄艳丽,随风漫舞。红叶石楠红中透绿,密密匝匝,妖娆明艳,惹人驻足。点缀在草地上、高树下的株株红枫,苗条纤柔,楚楚可怜,瘦得惹人心疼,红得多愁善感,禁不住喟叹怜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不知名的刺花红艳艳的,小精灵一般在眼前晃动。游道上自行车图示让人产生摩拳擦掌的运动冲动,对岸钓者的安静让我怀疑这水里究竟有没有鱼儿。遐思处,四季青的葱绿让我闻到丝丝春的气息,忘了严冬就在不远的前方。
步履悠悠,风物重重,神思翩翩。蓦然回首,安步当车,放慢脚步,放宽心境,放开眼界。庆幸回头,没有与初冬之美失之交臂。
走着走着,不妨回头慢慢走走,想着想着,不妨倒回昨天细细咀嚼。因为,走得太快,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回头,容易遇见幸福。
望城区作家协会
编辑顺子|投稿邮箱
qq.兰州可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