檩子:昨天,法国开始高考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哲学作文部分的考试,考试时长为四小时,每一类考生都有3个作文主题可选(三选一),题材涉及人文、哲学、政治等领域。
每年这个时候,大家照例又会讨论一番“法国高考作文”的有趣命题。今天咱们也来说说。
《中国日报》的记者翻译了今年的法国高考哲学作文题,先来看看今年他们考了什么?
文科考生试题
1、我们的道德伦理观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吗?
2、无尽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吗?
3、评述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其年著作《真理和政治》中的一段话:“不存在任何独立于意见和解释的事实?一代一代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难道没有证明,因为首先要从纯事件的混沌中提取出事实,所以不先对事实作出解释就根本无法观察事实?”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
1、我们一直都知道自己渴望的是什么吗?
2、为什么我们学习历史是有好处的?
3、评述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尔在其年著作《哲学原理》中的一段话:“我们知道错误出于我们的意志,而没有谁愿意受到欺骗,所以我们可能不得不惊讶于这样的事实,我们的判断会出错。但是应当注意,愿意受骗和愿意接受那些往往导致我们受骗的意见之间存在着区别。”
理科考生试题
1、工作得越少,生活就越好?
2、我们应当用认知来论证吗?
3、评述意大利哲学家尼科洛马基雅弗利在其年出版的著作《君主论》中的一段话:“我不否认以下的事实:很多人认为,并且依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受上帝和命运控制的,人类虽然拥有智慧,却不能改变事物,也不能对它们作出任何改进。因此,我们可能要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必白费力气,让命运来主宰一切。”
这些命题,一如既往的高大上,我很想知道法国学生到底写成了怎样,可惜不懂法语啊!
看完了法国作文题,我们会自然想拿中国作文题来对比一下,顺便,咱们也看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全国一卷:结合漫画写作文
全国二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
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比较上述三条途经,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全国三卷:小羽的创业故事
阅读材料,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北京作文题: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
天津作文题: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上海:谈谈对“评价他人生活”的看法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江苏:彰显个性还是提倡创新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有人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无话的时候也要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个时代,是彰显个性还是提倡创新?
浙江:如何对待虚拟社会
当虚拟世界里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里的现实,是选择拥抱这个世界,还是远离或保持适当距离?
山东:我的行囊
在人生的路上,行囊里有很多东西,有些东西已经准备却没有用到,有些没准备却用到,有的马上就要用,有的一直陪你走到最后,写下你的感悟和联想。
应该说,中国的作文题的“思辨性”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命题重点不太一样。
复旦附中资深特级语文老师黄玉峰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比较外国和中国的高考作文题,他说:
作文是思想的载体,高考作文题的优劣直接反映出这个国家国民思维品质的导向。
好的作文题目能够考出思想,考出读书的量,也能考知识的储备和独特的个性。学生备考的过程,应该就是读书的过程,就是充实自己的过程,而不是学套题、背范文...
黄老师还提到一些其它国家的高考作文题,比如:
日本东京大学入学考试要学生读中国古典典籍《左传》的“晏子对齐侯”一节,从“和”与“同”的辩证角度讨论“国家治理应有的状态和理想境界是什么?”
新加坡的试题:“科学鼓励质疑,而宗教排斥质疑,你怎样看?”
都是很宏大的命题,黄老师说这些作文题:
难度在于问题本身,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值得反复思考辩论的问题。题目本身没有倾向性,考生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任何人的观点,直抒己见即可。阅卷官在考生阐述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个同学的真实水平:思维、积累、视野、表达、感情乃至境界。好的命题,就是这样朴素,功夫不在表面。
黄老师发出感慨:
面对这些尖锐的问题,我们讶然,这是高中生做的题目吗?在中国又有几个成年人有能力或者说有勇气去探讨这样的问题?
我觉得有能力又有勇气讨论这些问题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有不少,主要问题可能还是在于没有一个去鼓励学生研究和思考此类问题的环境吧!
话说回来,法国这个国家,孕育过卢梭、伏尔泰、左拉、雨果和巴尔扎克,“我思故我在”的哲学传统非常深厚,哲学是高中生的必修课和会考科目,甚至有人说,哲学会考是法国年轻人的成年礼。
法国按照哲学概念和主题来组织哲学课,让学生对关乎人生、社会、政治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初步的哲学思考。
这些问题在最伟大的哲学家们那里,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为什么法国要求其国民在年轻时就开始加以思考?
事实上,在法国,中学哲学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造就哲学家,也不是为了让法国人掌握哲学,而是为了培养公民。这解释了为什么文科、社会经济科、理科乃至技术科的中学生都被要求学习哲学。中学哲学教育的本质乃是公民教育,因为哲学被认为有助于塑造具有自由精神、批判意识和政治责任的“开明公民”。
所以,从年到年,每一年的法国高考哲学作文题,重点都是在谈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给大家举些例子:
关于个体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
我是由我的过去所塑造的吗?
我们是否有责任寻求真理?
个人意识是否只是对个人所属社会的反映?
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通过工作我们获得什么?
尊重所有生命是一种道德义务吗?
关于国家、自由和信仰
我们对国家负有哪些责任?
是否一切问题都应依靠国家解决?
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加自由?
平等是否危及自由?
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政治是否与真理无关?
我们是否可以不受政治影响而仅仅遵循道义行事?
所有信仰都违背理性吗?
关于科学、艺术和文化
人们是否可能证明一个科学假设?
历史学的意义是否首先在于避免遗忘?
比起科学,艺术是否没那么必要?
一件艺术品是否总含有一定的意义?
文化是否使人类偏离自然?
文化能否成为普遍价值的载体?
语言是否仅仅是一种工具?
我们是否会成为某种科技产品的奴隶?
从左到右依次为卢梭、伏尔泰、雨果
其实不止在法国,在很多国家,年轻人需要训练人文思考能力。比如,前段时间,美国新媒体Quartz近日公布了一组图表,列出了过去15年来10所美国顶尖大学课堂上被教授最多的作品,及各自出现的次数。这是美国顶尖大学学生们的十大常读书目...
数据显示,柏拉图、霍布斯、马基雅维利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美国高校学生必读书单中占压倒性地位,在顶尖大学中尤甚。其实,上面这10本书,都在讨论人类社会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这些问题,年轻的时候不开始思考,会错过很多,非常可惜。
《纽约时报》中文网登载过一篇来自作者高雨莘的文章:人文学科并不教人如何成功,而教人如何质疑成功,也谈到这些“软实力”培养的问题。他说,
出国时间久了,我渐渐了解到,也正是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人文学科,正在无形中改变着我的思考方式。我开始深入地感受到了具备与欠缺这种批判性的人文教育所带来的差别:
在我的美国同龄人中,我发现许多人对周围的环境和现象,都具备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客观分析的本能。他们在看待事物和分析现象时,会对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传统看法和固有的成见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去挑战它们,避免因为自己的思维懒惰而将複杂的问题简单化。
他们很少会因为认同一个人而将他的观点不假思索全盘接纳,也很少会因为否定一个人而彻底拒绝去斟酌他的想法,而接纳与反对,又很少取决于对方的权威与身份。
这种思维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从一方面来说,这是生活在一个言论开放,百家争鸣的社会带来的益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离不开西方教育中对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视和教授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多年的熏陶,它已经焕化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而对中国教育稍有了解的人们便明白,这正是没有受过真正人文教育的中国学生所欠缺的。
举一个为众多中国人所熟知的例子。不少中国读者都读过美国作家何伟的《江城》和《寻路中国》,并且十分喜爱这两部作品。每次和中国人谈起这两部书,我都会问对方他们对作品的好感源于哪裡。「他对中国的观察非常独到」和「他比中国人都更了解中国」是我常常听到的答案。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语言准确表述,我想何伟的作品可以征服中国读者归根结底的原因中或许有这样两条:他能够跳出西方对中国的各种成见,以诚实的笔触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他对他的所见所闻不轻易做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定夺,而往往将形成观点的权利交给读者。在美国读书多年后,我感到这其中的哪一条也脱离不开我在美国学习时,人文社科学科所传达的理念以及培养的思维习惯。
然而,英文、哲学、历史等学科真的可以给予人们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经济下生存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吗?人们在问着自己这样的问题。然而正如弗吉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MarkEdmundson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人文学科价值的专栏中所提到的:
「人文学科并不教人如何成功,而教人如何质疑成功。」「处在所有人文学科最核心的,是一场海纳百川而深思熟虑的,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与生存的讨论,」Edmundson写道,「这场讨论不应盲目崇尚任何结论。」
在中国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讨论似乎格外有必要,而展开这样讨论的思想基石和恰当方式,便蕴含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如同学习一门语言,这种人文教育在学生思维定性以前,越早施加它的影响便越理想。在留学日趋低龄化,教育观念开始逐渐转变的今天,让这样的觉悟在家长和留学生们的脑海中扎根,或许是个不错的开始。
说到这里,檩子想起来,深圳曾经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叫马小平,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倾注心血,为自己的学生编写了一本《人文素养读本》,他亲自选编了多篇极富思想性的名家文章,涉及人生、社会、哲学等方面很多根本性的“大”问题;他还给学生开了这方面的专题课,这样的文章,这样的课,居然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马老师在这本书里,劈头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学生最缺乏的?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这就是马老师为什么要拼将生命的最后一搏,编写这本书的原因。
马老师在《人文素养读本》中选的这些文章,都是有深度的。也许我们自己可以开始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