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有效避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
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动物包括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
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等也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为传染源,进而感染猪、牛、羊和马等家畜。
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
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
全球范围内,99%的人间狂犬病是由犬引起,特别是亚洲、非洲等狂犬病流行区,犬是引起人间狂犬病的最主要原因。
犬狂犬病疫情控制较好的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及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的传
染源为蝙蝠、狐、豺、狨猴、猫鼬和浣熊等野生动物。狂犬病在贫困和脆弱人群中是一种被忽视的疾病。
该人群的狂犬病致死情况鲜有报告,且该人群不易获得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5至14岁儿童成为最主要受害者。
狗患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狂犬病之临床症状一般分为:前驱期(prodromalphas)、兴奋期(xcitativphas)、麻痹期(paralyticphas)。症状出现的前2-3天属前驱期,此时人和狗性情突变,温驯的狗狗会出现神经质吠咬,胆小者变为活泼等,但常被主人忽略;前驱期之后可能出现狂躁型(furiousform)或呆滞型(dumbform),狗有75%是呆滞型,但亦有二型交替出现情形。人患狂犬病最初症状是发热,伤口部位常有疼痛或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之后出现狂躁或呆滞型症状。。
狂躁和呆滞型病犬均于前驱症状结束后的3到7天内死亡。病犬受伤处对人的触摸反应强烈。无论人畜,只要出现症状就注定无救,因为病毒已经在大脑繁殖。猫患的临床症状临床症状与犬相似,但狂躁型占病例之75%,且前驱期很少会超过24小时,狂躁期会持续1~4天。患病的猫通常会躲到隐匿处,当人或其他动物靠近时,它会凶猛攻击。患猫的瞳孔会放大、弓背、伸爪、持续的喵喵叫,叫声逐渐沙哑。随着疾病进展到麻痹期,行动会逐渐不协调,接着后躯麻痹,然后头部肌肉麻痹,很快的就会昏迷死亡。
狂躁型与呆滞型狂躁型发作时,会出现焦躁不安之兴奋期(xcitativphas),在狗笼(或封闭场所场所)内不停的来回走动。瞳孔散大,眼睛无反射作用。脸部有警戒、茫然、恐惧的表情(重要症状),有时会朝不存在的目标狂吠,并发出特殊低沉之嘶哑声。患狂犬病的犬对痛不敏感,且会漫无目标地游走或做长距离奔跑,对遇见之所有目标狂吠、咬、或吞食,甚至会咬狗笼、家具,吞食石头、木材、泥土等,直到牙齿断裂或口腔撕裂也不停止。唾液中之病毒会随伤口进入其他动物之体内建立感染。
1至4天后,兴奋期结束,出现运动失调、抽搐、麻痹等症状后死亡。
人患狂犬病,较为常见的是狂躁性狂犬病,患者的症状包括机能亢进、躁动、恐水等,有时还怕风。
数日后患者因心肺衰竭而死亡。
呆滞型呆滞型发病时,表现较为安静,对刺激反应迟钝,仅当被触怒时才会攻击。常藏躲于暗处,目光亦如狂躁型般呈恐惧表情,后腿因瘫痪而颤抖,下颚因麻痹而下垂,舌头亦因麻痹露出口外。病犬一直流口水且无法进食,虽努力试图饮水,终因麻痹而无法如愿,主人易误认是有异物梗塞在食道而带去看兽医。较之人类,犬与其他动物不常出现恐水症状。在麻痹症状持续恶化下,病犬于数天内即因呼吸与肌肉麻痹死亡。人患狂犬病中,呆滞型占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总数的30%。
与狂躁性狂犬病相比,其病程不那么剧烈,且通常较长。
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肌肉逐渐麻痹,然后患者渐渐陷入昏迷,最后死亡。
本病无论人畜,病程均极为痛苦。
传播方式在都市主要是发生在狗只泛滥管理不善之脏乱社区在乡村主要是狗与野生动物接触后病毒进入狗群,再感染人;垃圾不落地最重要。蝙蝠也是重要之感染源。只需一个小小的伤口,唾液中的病毒即可造成致死性感染。WHO资料指出此10到15岁的年龄层死亡率最高,因为喜欢跟狗玩但狗却未打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的几点说明猫和狗接种狂犬病疫苗最重要,疫苗注射率至少要达到70%才能发挥防疫围堵效果。注射率越高,携带和传播狂犬病病毒的风险就小,为宠物注射狂犬病疫苗是饲养宠物的责任。狂犬病传播是区域性的,社区风险靠饲养宠物人群的配合。鼓励宠物登记,减少流浪狗与流浪猫╱不要让犬猫在街上游荡。因为狂犬病自然的传播方式是咬,故狗猫族群数越高,互咬的机率就越高。
对于狂犬病的预防可分为暴露前预防与暴露后预防(暴露是指有可能受到狂犬病感染的情况,例如被狗咬伤)。
对于暴露前预防,通常针对处于感染狂犬病风险较高的人群,例如所处环境为狂犬病高发区,需要在野外进行旅行,以及兽医等有高感染风险的人群,对于这部分人群,都可以考虑提前接种狂犬病育苗。
对于暴露后预防,一个被讹传的观点是,被疑似健康的动物或者已经接种过狂犬病的动物抓咬后的人无需接种狂犬疫苗。这个观点显然是被断章取义了,世卫组织提出这个观点是有前提条件的,即该动物被证明为不带狂犬病。
当人被一只狗咬伤后,你显然无法证明这条咬你的狗是否带有狂犬病。并且世卫组织明确指出,咬人的动物即使有狂犬病疫苗接种史并不能确保该动物没有狂犬病,因为疫苗是否提供了保护作用受到疫苗质量,动物自身健康状况等多种条件的影响。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网站上的资料,当人被动物咬伤或是被野生的肉食性哺乳动物抓咬,而又无法检测该动物是否带有狂犬病的情况下,都应该被视为暴露。
世卫组织给出了暴露后预防的推荐方法:
1)接触或喂养动物、完整皮肤被舔舐或接触分泌物,不需要接种狂犬疫苗,因为狂犬病病毒不能穿过完好的皮肤组织感染人。
2)没有出血的轻咬或者轻微抓伤,此种暴露视为轻微暴露,但仍然需要立即接种狂犬疫苗,有些人认为没有流血就不需要接种,这是错误的看法或者说是一种带有风险的看法。
3)被严重咬伤、抓伤或是皮肤破损的地方被舔,或被蝙蝠咬伤,视为严重暴露,需要立即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及狂犬病疫苗。
由于狂犬病疫苗的接种需要分多次进行,对于2)和3)来说,有一个终止继续接种的条件,那就是经过实验室证明该动物不带狂犬病,或者观察该动物10天,若10天内该动物保持健康则无需继续接种。这个10天的观察期也被一些人误传为先观察动物10天,如果没有病发就不需要接种。实际上,世卫组织说的是终止接种,是说在暴露后应该立即接种疫苗,如果观察10天后该动物保持健康,则后续的几次的接种就可以不需要进行了,而不是暴露之后先观察再决定要不要接种疫苗。
10日观察法仅限于家养的犬、猫和雪貂,且伤人动物需有2次明确记载有效的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史。
10日观察法要考虑众多因素,如:暴露地区的动物狂犬病流行病学、伤口类型、暴露严重程度、伤人动物的临床表现及其免疫接种状况、伤人动物进行隔离观察的可能性以及实验室诊断的可获及性等。
暴露后预防处置应立即开始,如有可能,应对可疑动物进行识别,隔离观察(外观健康的犬或猫)或安乐死后进行实验室检测,在等待实验室结果或观察期内,应继续进行疫苗的暴露后预防接种。
如果在被抓咬后没有即时的处理,并且无法确定当初抓咬你的动物是否带有狂犬病(实验室证明或观察10天),即使是在8个月,1年后也应该去接种疫苗,而且都应当按照初次暴露的情况进行处理。
下列情况下的动物咬伤,传染狂犬病可能性基本可排除:
1)大城市内的家养狗猫;
2)狗猫的身世清楚,饲养在家,不是流浪动物;
3)这狗猫不曾接触疑似狂犬病的狗,或无被来历不明的狗咬伤过;
4)动物无生病的表现或行为异常,被咬事出有因,如戏弄、护食、护子、弄疼;
5)动物接种过疫苗;
6)疾病控制中心告知近年当地未发生狂犬病;
7)咬伤已10天以上,狗猫健康如常。
第1)—5)条在被咬或接触当时即可知道,有这5条即可放心,加上疾病控制中心告知当地无狂犬病,则可安心。如果有第7)条,不论有无1)—5)条,都可以放心。
狂犬病的记录显示,流浪狗是传播狂犬病的主要途径,鼓励宠物登记,建立档案,注射疫苗的饲养责任制度是减少流浪狗猫最有效,也是最人道与最无争议的方式。
有的人喜欢养狗、养猫,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你需要给你的宠物接种狂犬病疫苗,并且不要让它影响到其他人,因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狗和猫,甚至有人会害怕它们。
更不要将那些不喜欢养狗,养猫的人视为没有爱心。
养狗,养猫与其说是爱心,倒不如说这是你的一种爱好,如果说非要和爱心拉上关系的话,可以去领养一只狗或猫,而不是买一只你认为帅气得不行的萨摩耶。
教给孩子如何避免动物咬伤是控制和预防狂犬病的关键。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大多数人做了一点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急救知识和急救故事,以及我的碎碎念,长按图片,识别北京哪里可以能治疗好白癜风哪专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