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应晓燕
“就像一把刀在脸上割,痛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
不是夸张,这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
72岁的方奶奶痛得没辙了,捂着右脸,愁容满面。
脸都变形了,止痛药也没用
“这个痛啊,来无踪去无影,不痛的时候与正常人一样,可是疼痛说来就来,在脸上乱蹿,像一把锋利的刀,一刀又一刀,撕心裂肺的疼。”
方奶奶的右侧面颊及眼眶周围,疼了一两个月了。
她的女儿看着都心疼:“每次疼痛发作时,母亲的脸都会痛得变形,一个多月来,吃了止痛药,也没有效果,人都变得焦虑、紧张、憔悴。”
母女俩来医院神经外科陈书达教授的专家门诊。
陈书达主任安慰方奶奶:“你这个是三叉神经痛,我们能治,需要做微创手术,术后,疼痛就会消失。”
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所有患三叉神经痛的人群中,40岁以上患者占70%~80%,女性多于男性。
不只是方奶奶,78岁的胡奶奶3年前就这么痛,还做了手术,可今年春节前又一阵针刺的疼痛,吃了止痛药也不好。75岁的谢爷爷、76岁的潘爷爷……好些老人家疼得不行。
他们都做了一种手术——一个“机器人”参与的手术。
机器人做手术,微创中的微创
这个“机器人”医院神经外科的“新人”。
不过,这手术没了它不行:机器人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
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到位后,植入微球囊进行一定压力、一定时间的压迫,达到缓解三叉神经痛的目的。费用低廉,可以多次做、重复做。
三叉神经半月节“躲”在一个硬膜囊里。这个囊就像一个梨形结构,像个内细外宽喇叭口,三叉神经半月节有三个叉,三个叉分开来就形成一个喇叭口。
微球囊要穿过卵圆孔到达半月节囊腔,这时用造影剂注入球囊,透视看如果是梨形结构,说明穿刺点准确,达到的效果最好,叫做“打梨”。
术中植入
是的,难点在于在于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
要从体表如眼球、嘴角旁2.5公分,对着外耳孔、瞳孔进行穿刺,这主要靠医生的经验,有徒手盲穿的意味,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来操作。
第一次穿刺的位置,不一定就是医生想要到的位置,要根据透视进行调整。手术时间比较长,多次进针穿刺的过程中,会导致对三叉神经更多破坏,副作用相对大一些。
但有了机器人,手术可以在机器人辅助引导下定位穿刺。
机器人拥有无框架的立体定向的导航系统。可以进行术前规划,精度在0.5mm以下,这对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来讲,精度已经够了。穿刺一次完成,更加精准、时间缩短、副作用还少。
术前规划
术中设置参数
再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进针,将一个微小的“球囊”置入“三叉神经半月节”的位置。充盈球囊压迫仅仅三分钟,疼痛即刻消散。过去“打梨”的几率可能在60-70%,有了机器人则基本上达到%。
脸上只有一个穿刺孔,算是微创中的微创。
成功植入球囊
术后回到病房,方奶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点都不痛了,这手术真神奇。”
什么样的病情适合“机器人”手术?
三叉神经痛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陈书达教授指出: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外科治疗办法,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是其中一种,球囊压迫有很多适应症,适合那些年纪比较大,年老体弱,或者心理抗拒手术开刀的患者。
而机器人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又适合治疗高龄、体弱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
近日,医院神经外科陈书达主任团队采用睿米机器人辅助新技术,开展了多种神经外科手术,几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都是一次完成。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