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梁兵站的炊事兵们正紧锣密鼓地准备餐食。通讯员邹宁宁摄
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为患者做手术。
9月,我们踏上青藏公路深入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及所属部队进行采访,在这条“高原生命线”上走得越久、听到的故事越多,就越发感觉到是沿线每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托起了这条连接祖国内地与西藏的“生命线”。
团聚在纳赤台
“孩子在家整天嚷着要见爸爸、要见解放军,可他爸爸一年只有两个月假期,我就决定带着孩子到军营探亲,出发之前孩子每天都在催我收拾行李。”一周之前,军嫂熊佳佳带着只有三岁的儿子张哲源来到了昆仑山麓海拔米的纳赤台兵站看望丈夫张涛涛。
张涛涛是兵站的一名勤杂班班长。午饭后,一家三口来到兵站的院子里散步,张哲源亲昵地爬到了父亲背上,张涛涛则一边陪着孩子耍闹,一边笑着说起了自己“甜蜜的烦恼”:“孩子从来了以后就巴不得随时随刻都黏着我,一会儿都不分开。”
在与熊佳佳的交谈中得知,她与张涛涛是在年初结的婚,这已经是她第三次来到纳赤台,第一次是因为刚结完婚没多久丈夫就休假结束,她就只能跟着丈夫来青藏线上“度蜜月”。
“因为他的工作性质,我们一家三口都是聚少离多。我怀孕那会儿特别难受,但他只能在我身边陪伴半个月,生孩子的时候他也不在我的身边,去年家里装修房子,我只能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操心装修。”一番话听得出熊佳佳的些许埋怨,一旁张涛涛也只是不说话。
“每次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在一起我就特别羡慕,想着什么时候我们一家也能够经常聚在一起。”熊佳佳望着正在和孩子玩耍的张涛涛说:“这个简简单单的小幸福虽然很难实现,但我也不怪他,因为他在守卫国家的时候也在守卫我和孩子。”
都说五道梁的火锅香
“都说五道梁兵站的火锅做得香。”还未到海拔多米的五道梁时,我们就从不少兵站部官兵口中听到了这句话,但当我们真正抵达这个青藏公路边的小镇后,直观感受到的只有胸闷、乏力和脚下沉重的步伐。
据说由于五道梁四季皆冬、植被缺乏,一般高原反应会非常显现。“我们这儿的风会从十一国庆一直吹到来年四月,旗子在外面挂个把月,就会被风吹得只剩上面的星星。”在五道梁兵站,我们遇到了操着四川口音的警勤班班长罗江。
“兵站的主要工作是担负进出藏的部队的接待任务,所以做饭就是在兵站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我刚来兵站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学做饭。”年底入伍的罗江先是在沱沱河兵站待了9年,又在五道梁兵站待了5年。
“饭不好做,尤其是在五道梁这个地方。”罗江说,这里的蔬菜都是从多公里外的格尔木送上来的,青菜等送到五道梁时一半都已经黄了,黄瓜更是都冻成了冰棍,但这些还都不是最困难的,以前兵站的做饭用水还是当地的地下水,由于地下水水质差,做出来的米饭、馒头都是带颜色的,官兵们都戏称是“红米饭”“黄馒头”。
“这里的水喝多了就会掉头发、三天两头必拉肚子,时间久了官兵们也就不爱吃五道梁的饭了,但在高原执行任务不能不吃饭,为了让大家能有胃口,我们就把六七个菜和一包方便面加在一起做成了火锅,但没想到受到了官兵们的欢迎,慢慢火锅就成了兵站的招牌菜。”听完罗江的讲述,我们才得知了五道梁兵站火锅的由来。
近几年,兵站的用水开始从格尔木运输过来,也配备了净水装置,罗江说,如今兵站已经很少做火锅了,因为他们能用更干净的水为奔波在青藏公路上的部队官兵们提供更可口、花样更多的菜品,而五道梁的火锅也成为了兵站部官兵们的一个共同记忆。
一场惊心动魄的紧急抢救
年10月19日下午5时,一通紧急电话打进了位于格尔医院的战备值班室,“一位战士出车祸受了重伤,需要紧急救治。”值班人员通知了院首长后,五分钟内全院医务人员就立刻到位准备抢救。
十几分钟后,医院,“患者那时候已因创伤失血性休克,检查后我们发现他是头胸腹联合伤,四肢多发骨折脱位,这在临床上一般都是90%以上的死亡率。”普通外科主任杜子友还清楚记得当时病人的危急情况。
救治现场由院长蒲东利全程指挥,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里三层外三层,人虽然多但程序不乱,大家都有条不紊地参与抢救。
麻醉科医生检查患者的心肺、呼吸,瞳孔,做好插管的相应准备。普通外科医生做了腹部穿刺,看有没有脏器破裂、肠管的断裂。骨科医生对骨盆、关节进行相应的检查,固定了关节骨折的地方。胸科医生检查患者两侧的肺有没有呼吸,然后进行胸部穿刺……
检查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时,突然,患者的心电图拉成了一条直线,在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呼吸一下没有了,瞳孔也慢慢变大,我们立刻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按了大概十几分钟,就在大家觉得希望不大的时候,他的心跳突然奇迹般地回来了。”杜子友激动地说:“看到患者的求生欲望这么强,我们也感觉不能放弃。”
但患者的血压却一直维持不住,大家怀疑可能是有腹腔出血。如果继续用保守的抢救方法,患者有可能抢救回来,但同样有第二次心跳骤停的可能。如果进行开腹手术积极治疗,病人也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接下来该怎么做?时间紧迫,必须在几分钟内做出决定。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去抢救,有什么风险后果我愿意承担。”在这惊心动魄的几分钟里,蒲院长最终决定手术,患者医院进行手术。
所幸这场惊险的手术还是成功了,成功止住了腹腔和肝脏的出血,生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时已经是凌晨三时,抢救已经进行了近十个小时,而在场所有抢救人员还都滴水未进。待患者血压稳定后,医院将病人转院医院ICU病房进行观察,这场惊心动魄的紧急抢救也为患者后面一系列治疗造就了可能。
兵站部改革重组两周年以来,医院着眼卫勤保障能力提升,以新医疗大楼建成为契机,更好地承担起了沿线官兵、职工、家属和驻地人民群众的医疗救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