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童年应该与美相遇,儿童美育必然成为“第一课程”。
今天的每日一校带大家走进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看看这所学校是如何为孩子建造一座生命的伊甸园。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王笑梅
童年应该与美相遇,儿童美育必然成为“第一课程”。每日一校带大家走进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看看这所学校是如何为孩子建造一座生命的伊甸园。
一直想为孩子们造一座理想的、充满童年味道的伊甸园。这座伊甸园,当是一片自然园,一座探究园,一片快乐园。在园里,童心与每一片树叶、每一朵绽放的花、每一棵萌发的草是相通的;在园里,每天总有有趣的情境等待着孩子去观察,去探究;在园里,总有一些更有趣、更丰富、更美丽迷人的东西,等待着孩子去发现。
实现梦想的机会到了,今年春天,学校迎来了对学校园林——蕊春园改造的良好机遇。
蕊春园是一座古园林,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园内古亭延月,古木苍天,亭台楼阁,假山池鱼。它就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一样,留给一代又一代孩子色彩斑斓的童年。
如何使这座百年园林勃发新意,让园林成为童年的伊甸园、野外观察的自然园、探索实践的探究园?我们实践着,创造着……
一
与“生态之美”相遇: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建一座天然的生态园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人要了解美,寻求美,就要到“天地”之中去观察,去探寻。
1
全化花树,集成一本“静美”的自然读物。
我们在园子里种上能够在南通地区生长的多种植物,从常见的香樟、玉兰、桂花、银杏,到名贵的黄杨、古老的紫薇乃至南通地区唯一能够存活的柞针树,都能够见其身影,最老的古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园林就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园中的花草树木成为活的生态标本。还特别在园子一角专门开辟出一块中草药园,薄荷、半夏、决明子等多种草药在园子树木空隙间生长,让孩子感受东方传统药学文化……
课间休憩亦或是晨间漫步时,孩子们置身林间,可以认识、观赏、熟悉多种植物的名称和生活习性,园子成为一本立体的科学读本。
2
诗化园林,合成一册“唯美”的自然诗集。
孔子在倡导学习诗经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学习诗经,可以让人与山川草木、鸟兽自然亲近,让你的心与大自然同在。同样,置身于大自然,在山水花草世界读诗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从学校正门到中间操场,穿越校园的主干道是一条蜿蜒曲的樱花大道。早春,孩子背着书包在粉紫摇曳的樱花丛中穿行,驻足观赏,屏息凝视,尽显童年的诗意浪漫。樱花大道的四周,热热闹闹地簇拥着玉兰、香橼、紫薇和香樟,让人情不自禁地驻足、沉醉:——“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门前》的诗意,就这样悄然氤氲其间。
海棠灼灼,桃花夭夭,樱花灿烂,只要阳光洒在身上,就可以年复一年地春暖花开。置身园林,不同的时节呈现不一样的诗情画意:“墙角数枝梅”“停车坐爱枫林晚”“人面桃花”“杏花春雨江南”“映日荷花别样红”“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花草树木和语言文字,应该是两个世界,但从这些美丽的诗句中,好像这些草木都有了情绪,有了故事。孩子们从园子里的植物世界读到四季的诗,园林又成了一本打开的诗集。
3
阅读大地,养成一种“纯美”的自然情愫。
著名动物行为学家、人类学家珍·古德尔说:“接近自然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源”。
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也提出:“孩童时代就有机会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的人,在他长大之后,也将永远在自己的心中,给可爱的大自然留下一块空地。”
1睁开心灵之眼。
大自然总是向人类敞开爱与美的情怀,漫步园中,凌霄风中摇摆着,贴着黑瓦掉下花瓣,蚂蚁微笑的声音,蝴蝶停落枝头的轻盈……似乎是园子精致的歌唱。紫藤花开,浅紫的花蕾颗粒细细洋溢出婉柔的颜色,在奶香里晕染出层次细腻的色与味。体味到这种柔情,有一种熨帖到心里的味道。那种贴近自然的清新快乐,让人从心底浮现出一种自在满足。于是,感知美的心灵打开通道,心灵之眼睁开,美在这里生长。
2
唤醒“草木之心”。
带上和花一同绽放的春心萌动,和孩子一起走进春天里,让孩子学会与草木神交:静静地,越过盛开的花朵和修长的花茎,将头埋在草根底,感受植物的呼吸,享受与花草交融的神秘与惬意。草木的呼吸,打开了孩子内心柔软的部分,一俯身、一抬头,拾取一花一叶,一萼一蕊,一脉一息,一枝一景,都能感受到它们微妙的内心,感受到它们真实的跳动。唤醒了草木之心,终可欣赏到震撼心灵的植物之美!
4
自然嬉乐,玉成一份“至美”的生命情缘。
为让一颗亲近大地与自然的心灵从童年期就开始生长,全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选择园中的一个植物作为自己的自然伙伴,早晨绕道去看一看,三天、五天的与它诉说快乐与忧伤。
照片、图画、文字记录它的变化,看它在阳光下灿烂,在风中低语,或许是一棵古老的紫薇,或许是一丛新生的黄杨,无论高大与弱小,无论名贵与卑微,孩子小小的心中充溢着对这自然生命的喜爱与牵念,这种牵挂日复一日,绵延在童年,更久远地浸润在今后的人生中,童年里的那棵紫薇、那株玉兰、那蓬蔷薇、那片紫竹……成为生命中永恒的牵挂,成为永远的家人与伙伴。
因为爱上树,于是爱上花,爱上叶,爱上叶脉里的命运。童年的显微镜,将美好放大贯穿到整个生命全程。
“花木虽无情,然当其培灌覆护扶悦之时,花木亦若甚乐其然者,莫不炜炜熠熠,扬芬弄姿,争自献媚于堂庑之下,未闻有坐谈之顷,而立槁筵次者”。天然的生态园,唤醒“草木之心”,打开博物之眼,蓄积草木之情,让儿童与自然“休戚与共”、“两情相悦”,情真意切,温馨动人,孩子在童年就与自然缔结着一段生命情缘。
二
与“史实之美”相遇:历史的,也是未来的
——造一座开放的校史馆
走在园林中,历史随处可触碰:苍硕的古柏、高大的银杏、斑驳的假山石、裸露在旧石之间的盘综错节的老树根、整个树干全部空心剩下枝头几簇绿叶依然葱茏的紫薇、葫芦池边一棵几乎倾斜45度角且依然探头向池下伸展的古朴树、一棵蓬径近五米盛开宛若一片大花墙的紫薇……
这些穿越了整个世纪的美,带给人一种美的震撼,那一枝一叶,曾伴随着办学的百年风雨,见证着着学校的百年兴替,演绎着生命的久远。站在老树前,和孩子一起追溯百年历史与沧桑,似乎可以想象当年的传奇与神话。
在呈现自然美的同时,我们还对校史进行了“美的再现与重塑”。
1
以学愈愚:景石展现“智美”的校训文化。
学校门口,安放一块厚重大气的三峡石,上面题写着清末状元张謇在学校创办之初题写的校训“以学愈愚”。
这则校训,在创办当年,意义是通过办教育来改变整个社会的愚昧与落后,体现了张謇教育救国的思想;在当下,意义则是通过学习、教育来消除人性的无知,祛愚为乐,脱愚达圣。
穿越百年的校训,蕴藏的丰富内涵使其在当下依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孩子们从中可以感受历史之美,文化之美。
2
菊花盛会:雕塑讲述“醇美”的校园佳话。
在葫芦池边,鞠寿堂前,新建一组群雕“菊花盛会”。
史料记载,学校创办之初,第一任美术老师兼园艺师张臻在园里栽种了几百种菊花引得众人来观赏。清末状元张謇、国学大师王国维、前国家主席荣毅仁的父亲、朱德总司令的老师等社会名流、文人墨客都曾到园里来相约赏菊,品酒邀月,搭台唱戏,泼墨作画。
这组雕塑再现了张謇、孙儆、张臻当年在一起赏菊、题画、作诗的场景。雕塑旁边,塑一景观说明,上写“沧叟创校之初,聘画家张蓁为教员。馨谷乃莳菊巧匠,于园中育名菊数百种,甲于一邑。每至秋月,菊开香溢,儆乃遍邀通城及四乡名流,云聚沧园,品茗赏菊,吟诗作画,谓之为‘菊花盛会’。菊之会盛况空前,实乃古沙教坛之佳话。此雕塑即为孙儆(左)、张蓁(右)陪同张謇(中)赏菊情景之再现。”
这段雕塑说明,体现了情、境、人的和谐统一,文言写作呼应了当时的历史场境,孩子在雕塑前,既赏雕塑,又读历史,还尝试初步的文言阅读。小小的雕塑说明,又独立成一景。
3
祛除国弱:碑刻记录“挚美”的创校历史。
园子的四周,是古朴精美的回字形长廊,错折回环,曲径通幽。古廊道飞檐翘角,青砖黑瓦白墙。在朴素雅静的白墙上,隔几处设一些碑刻。水榭边,刻写的是孙儆先生的《孙氏学校记》。开篇,孙儆表达的办学初衷掷地有声:“国何以弱?识字者十之二三而不识字者十之七八,故学校不可不立。”孩子们每每读到先人的办学故事,总是特别感动与振奋。
4
蕊春盛景:回望园子“秀美”的前世今生。
最让孩子们叹服的是廊道一头的碑刻《孙氏校园记》,这篇优美的古韵文用古文字对初创办时的园林进行了描摹:池畔绿杨桃李,交柯连阴,风动影碧,浮映衣袂。渡桥为晚香亭,直对鞠寿堂。亭堂左右,菊畦纵横;每值霜来花放,红紫纷披,幽趣诚不亚靖节之东篱也。
那种画面感、美感、文字的节奏感、,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西十数武,循石径崎岖,乃登延月亭。亭六角,翼然土邱上,高于地者五尺。凭栏瞻眺,园景华纳。北望村野,田畴交错;烟墟远树,历历如画。四周古柏参差,篁竹郁茂;月明之夜,光影地上,环绕荫映;微风飘荡,若藻荇交横于波漪。“
那亭,那石,那树,那池依在,而当下的文字却苍白,我和孩子们曾无数次写过园林,却自叹无法将美景表达得如此清简凝练和意境悠远。孩子们在欣赏古人留给我们的美景的同时,亦在品赏古人留给我们的美辞。
5
碧霞东升:古老校歌“宏美”的磅礴气势。
“运盐河畔碧霞东,地拓膏肤数百弓,大厦魏巍支一木,不吝私资不忘公,愿与一方垂不朽,百年人具万年心。”创办者深厚的教育情怀,远大的理想,对美好的追寻,唱醒了历史,唱响了未来。
将这些历史元素散落园中,让孩子感受学校的精神发育史,用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用百年文化熏染孩子,打动孩子,带给孩子启迪与震撼。
庞朴说:“传统不简简单单是个遗产,而是遗产又投入再生产了。”景石雕塑碑刻,不仅仅是校史的再现,更是希望用传统文化的镜子看清当下,引导学生亲近传统,感受传统,理解传统,思考传统的同时,借助传统文化的桥梁走向未来。
三
与“课程之美”相遇:学科的,也是跨界的
——构一组创意课程群
1
蕊春园的课程化:
铺展成具有“创美”风格的“实景课程群”
校园内的园子和景区街道的园子有什么不一样呢?我想区别在于:一个仅供观赏,一个则可以用来研究和学习。
在我们的园子里,处处都是课程,时时可以研究。从文学,艺术,历史,建筑美学,植物学,数学,统计学,生态学等等,都可以找到可供学生研究的小课题。
如植物观察、昆虫观察、鸟类观察、地质观察等多个模块的观察体验课程体系;具有文化意象的岁寒三友,具有学校特质的桃李园等主题文化研究;探索葫芦池的水位与假山的瀑布的内在联系,让孩子研究水的净化、水的污染与水的循环……形成立体的丰富的格物致知课程群。
2
课程群的生态化:
建设成具有“丰美”体征的“复合资源带”
1主题哲思美:草地上的“绿色课程”
校园里有多片的草地,我们特地选择不同的草种,使看似简单的草地变得具有课程价值:进门处是最贵最美的国林草;活动频繁易踩坏处是马尼拉,果园里的草地是日本麦冬,黄杨树下与之相配的是相对低廉的国产麦冬……
这些发现,让孩子们感悟到,即便是最普通的草的栽种,也是需要融合植物学、美学、经济学等多种元素,最终进行智慧选择。
2
建筑多格美:藏在屋脊里的“灰色密语”
园子里古建筑屋檐屋脊的建造风格,也暗藏着丰富的课程元素:
那进门处那厚厚方方略显笨拙的屋檐,与如皋水绘园如出一辙,这代表着古屋脊的南通地方风味;
矗立在园中心的古建筑鞠寿堂,四处檐角古朴精细、玲珑有致,展示的是扬州古建的风格;
那造型新颖独特的临池水榭,飞檐翘角,灵动别致,代表的是苏州古建风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屋脊现一方风情。孩子们在比较研究中发现,原来研究古建筑的屋檐,就是在研究一个地域的文化。
3
景观变幻美:多种材质的“彩色园路”
探究一下园子里的路吧!蕊春园里的园路有十多种,水泥路、青石路、鹅卵石路、防腐木路、沙子路、泥路、青砖路……
对园路的研究,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孩子选择了不同的研究方式:
有的用摄影机拍摄不同材质制成地面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效果,研究园子的观赏价值;
有的赤脚走大地,感受不同的质地踩在脚底产生的不同质感,传递给身体的不同体验;
还有的研究不同材质的道路与周边的景观相互映照的关系,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剖析。
园子里有数十条路,最自然耐看的一条路斜卧在高大的银杏树下。从银杏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