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发布了《儿童青少年防控近视系列手册》。
小学生近视防控手册(上)
一、从出生开始,人的眼睛是如何生长发育的?
二、什么是眼睛的远视储备,正常的远视储备量是多少?
三、如何能够尽早发现孩子的眼睛是否近视?
四、小学期间,多长时间做一次视力检查合适?
五、如何判断是真的近视了还是“假性近视”?
六、散瞳验光对眼睛有危害吗?
一、从出生开始,人的眼睛是如何生长发育的?
出生时,人的眼睛尚未发育成熟,仍需要后天不断完善。出生时眼睛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逐渐由小向大增长,眼屈光度数从远视逐渐趋向于正视(既不远视也不近视的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正视化”。
眼睛的生长发育有两个主要阶段:
1.快速发育的婴儿期(从出生到3岁):
新生儿眼球的前后长度平均为16毫米,出生后第一年生长最快,之后至三岁时眼轴长度(指眼球从前到后的长度)增加约5毫米,远视度数明显降低。
2.缓慢增长的青少年期(从3岁至成年):
眼球的缓慢增长阶段,正常情况下此期持续约10年或更长。在这一时间段,眼轴长度仅增加了约1毫米,屈光状态继续向着正视方向发展[1-2]。15~16岁时,眼球大小基本如成人:男性为(24.00±0.52)毫米左右,女性为(23.33±1.15)毫米左右,之后增长甚微。
我国开展的“安阳儿童眼病研究”调查发现,小学生与初中生的眼轴长度随着年级的变化如下图:
小学时期眼轴长度的增长相对较快,初中时期眼轴长度的增长相对缓慢。如果不考虑眼部的其他结构(角膜和晶状体)影响,眼轴增长过多过快的直接结果是近视。一般认为,眼轴长度每增加1毫米,眼睛的度数会朝着近视的方向进展-度。
人眼的视力也是逐渐提高的,并不是一出生视力就达到5.0(即1.0)。视力的发育,主要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视网膜的发育,另一个方面是屈光系统的发育。
家长在判断孩子视力是否正常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因素。正常情况下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家长可简单记忆为:正常视力标准大约为年龄乘以0.2(在6岁之前)。如果孩子视力低于这个标准,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二、什么是眼睛的远视储备,正常的远视储备量是多少?
新生儿眼球较小,眼轴长度并未达到成人水平。此时新生儿的双眼处于远视状态,这是生理性远视,也称之为“远视储备”。而后随着生长发育,眼睛的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
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时间变长、负荷变重,长此以往导致孩子“远视储备”的过早消耗,最终导致近视等问题出现。
从前面问题我们已经知道,远视储备是“对抗”发展为近视的缓冲区,所以为孩子保留合适的远视储备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明确,远视储备是指生理性远视的度数,而不是视力检查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孩子的视力检测为5.0(即1.0),散瞳验光的结果是+50度甚至+度,就是说远视50度甚至远视度,那么这个孩子离近视就还有一段发展空间。但是如果散瞳验光的结果为“0”,说明已经没有远视的余量储备了,再往下发展就是近视了。
另外,由于远视的存在,幼儿的视力一般还不能达到正常成年人水平,直到学龄前期视力才基本达到正常成年人视力。因此,学龄前的儿童标准视力与成人有所区别,其标准视力与年龄有关联。
当然并不是远视储备量越高越好,每个年龄孩子的远视储备量可以参考下表:如4~5岁的儿童生理屈光度为~度远视,则有~度的远视储备,如果此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屈光度只有50度远视,意味着其远视储备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
三、如何能够尽早发现孩子的眼睛是否近视?
我们经常会医院检查眼睛时,发现近视度数已经比较高,家长后悔莫及。那么,如何能够尽早发现孩子的近视问题呢?
下面介绍一些近视的常见早期症状
看远模糊:
孩子反映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迹,或常常抱怨屋子里的光线太暗。
看远处时经常眯眼:
这是因为眯眼时上下眼皮可以遮挡部分瞳孔,形成了“小孔效应”,可提高视力。
写作业眼睛贴得近:
孩子写作业或看东西时眼睛贴得很近;在看远处后低头看近,或看近处物体后抬头看远时,出现短暂的视物不清的现象。
频繁眨眼:
频繁地眨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视物不清的症状,暂时提高视力。
经常皱眉:
一些近视的儿童有皱眉的习惯,这是他们试图改善视力的一种方式。
经常歪着头看物体:
歪着头看物体可以减少散射光线对其视力的影响。当发现孩子经常歪着头看物体时,也可能是斜视、眼球震颤等引起。
看东西时斜视:
部分患近视的孩子常会合并有外斜(即当孩子一只眼睛向前看时,另外一只眼睛会不自主地向外侧看)的习惯,家长也应注意。
四、小学期间,多长时间做一次视力检查合适?
许多孩子由于年龄小,常常不会表达看不清楚东西的感受,家长往往很难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因此,定期给孩子做视力检查,就成为早期发现儿童近视或其他眼病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
小学期间是近视的高发阶段,家长应当每隔6-12个月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视力检查,同时建议进行散瞳验光和眼轴长度的测量,以全面了解孩子的眼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早预防近视。如果孩子诉说视力下降,医院就诊。
五、如何判断是真的近视了还是“假性近视”?
生活中人们所说的“假性近视”是指由于用眼过度,睫状肌痉挛,过度调节导致的远视力下降,确切地讲是一种“调节性近视”。为方便理解,我们接下来的讲解中仍会沿用“假性近视”这一名词。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反映看物体模糊,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近视,常见的解决方法就是带孩子去眼镜店检查一下度数,再决定是否需要配一副眼镜。
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假性近视”,即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混在一起。去眼镜店检查,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做到区分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
那么如何区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呢?
医院进行睫状肌麻痹后的验光,即散瞳验光。通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如1%阿托品眼膏或凝胶、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比较用药前后的屈光度数,可以判断孩子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
如果用药前屈光度数符合近视的判定标准,用药后近视消失,成为正视或远视,则为“假性近视”;如果用药后近视屈光度数不变或度数降低小于0.50D(50度),则为真性近视。还有一种情况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用药后近视屈光度有所降低(降低50度或更多),但仍然残留有近视度数,则为混合性近视,即“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共同存在,这种情况更为普遍。
六、散瞳验光对眼睛有危害吗?
散瞳验光能够使睫状肌充分放松,去除调节痉挛,使得验光结果更可靠、客观,更真实地反映出孩子的屈光状态,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也称为睫状肌麻痹验光。建议12岁以下,尤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一定要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已经确诊为近视需要配镜的儿童,一般也需要散瞳验光。
临床上常用的睫状肌麻痹药物有1%阿托品眼膏或凝胶(即“慢散”)、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即“快散”)。
需要注意的是,麻痹睫状肌后的验光结果可让医生对该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的屈光不正情况有初步了解,但并不一定就是最合适的矫正处方,最后的矫正处方一定是权衡双眼的屈光情况、主觉验光情况、双眼平衡及患者的具体视觉要求后确定。
大多数家长担心的一个问题是:散瞳对孩子的眼睛有伤害吗?
在医生指导下散瞳很少引起不良反应。家长会发现散瞳后孩子有怕光的现象,这是由于散瞳药物会使瞳孔扩大,进入眼内的光线增多了,对眼睛的刺激增强,所以孩子会出现怕光、流泪等反应。因为散瞳后睫状肌麻痹,会出现视近物不清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不用过分担心,当药效逐渐消失,瞳孔逐渐恢复,这些症状就会慢慢减轻直至恢复正常。
家长应注意孩子散瞳后的一些事项:散瞳期间由于视近模糊,尽量避免近距离用眼,例如写作业、看书、玩电脑等。散瞳期间由于瞳孔扩大,应避免强光刺激,尤其避免强烈的太阳光刺激,户外活动时可配戴太阳镜或遮阳帽。散瞳期间家长要看护好孩子,叮嘱孩子不要追跑打闹,以免摔伤。
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