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瞳孔残膜虹膜异色症先天性色素膜

陈林义

先天性瞳孔残膜

又称永存瞳孔,为胎儿期瞳孔膜的残留。

病因:在胚胎发育期覆盖在晶体上面的血管膜未被完全吸收,该膜一般在胚胎7个月时退化,出生时应完全消失,如出生时仍残留一部分称瞳孔残膜。影响血管膜退化可能系胚胎期毒素侵入产生炎症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瞳孔残膜颜色与虹膜相同,其形态有细丝状、色素小点状与膜状。①细丝状,单独一根或几根,一端连在虹膜小环上,另一端连在晶体前囊或对侧虹膜环上,可相互连成网状,也可飘浮在前房内。

②色素小点状,残留于晶体囊前表面的瞳孔区,呈不规则散在分布的星云状色素小点。

③膜状,一端起于虹膜小环部,另一端可连于晶体前囊或跨越瞳孔区连于对侧虹膜小环部,可随瞳孔活动而伸展,膜周可有小孔或无。残膜组织较厚或致密者可严重影响视力,亦可并发白内障或眼球震颤等。临床上如仔细检查,约10%~20%儿童有先天性瞳孔残膜,但多数为细丝状或色素小点状。

治疗:不影响视力者无需处理,严重者应尽早行激光或手术切除,以免弱视的形成。

虹膜异色症

指一眼虹膜颜色较另一眼明显变淡,或同侧虹膜颜色部分不同者称虹膜异色症,又称先天性虹膜异色症,本症为先天发育缺陷,长期随访无其他病理变化。除虹膜颜色变淡外,尚可伴有先天性虹膜发育不全等症。

先天性色素膜外翻

又称虹膜色素缘增生。正常的虹膜色素上皮为两层,左瞳孔缘形成一带皱褶的色素边。如发生异常时,后面的色素层外翻,越过瞳孔缘,覆盖于虹膜表面,甚至可达虹膜的睫状区或遮住部分虹膜。外翻的色素上皮呈棕黑色、表面呈放射状或绒状条形突起。这种先天异常有时还可伴虹膜缺损、囊肿形成、虹膜后粘连、瞳孔残膜以及先天性小眼球等。据报导本病还可并发青光眼。应注意随访,观察眼压。

该病病因不明,可能系胚胎期发育异常所致。如合并其它先天异常者可与遗传有关。常为双眼发病,如为单纯性色素膜外翻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先天性脉络膜缺损

典型脉络膜缺损系指视盘下方脉络膜的局部缺损,为儿童中较常见的先天性眼部异常之一。

病因:可能系来自母体的炎症或风疹等病毒侵袭,致使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眼杯裂隙愈合障碍所致。

临床表现:其典型的变化是位于视乳头下方有大小不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缺损.大的可达包括视乳头在内的下方一个象限,小的也有1~2乳头直径。缺损区顶端一般都朝向视乳头,下端朝向周边。缺损区由于巩膜的暴露常呈现白色、黄色或灰白色,有时可见散在褐色色素斑。视网膜血管行走其上,较大缺损可略显凹陷,故血管经过该处时可稍显弯曲。缺损区的边缘被脉络膜色素带围绕,境界清楚。本病常伴有小眼球、小角膜、眼球震颤及虹膜、视神经等先天异常。患者常双眼发病,中心视力较差、伴相应视野缺损等。

凡出现在视乳头下方以外,其他区域的脉络膜缺损,称先天性非典型脉络膜缺损。缺损可发生在视乳头上方、内侧或外侧,亦可发生在黄斑部。缺损范围约1~2个乳头直径,圆形或椭圆形,常单眼发病。如病变在黄斑部称黄斑缺损,可严重影响视力。

先天性瞳孔残膜不影响视力者无需处理,严重者应尽早行激光或手术切除以免弱视的形成。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常单眼发病。如病变在黄斑部称黄斑缺损,可严重影响视力。

免责申明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陈林义院长相关著作,部分内容参考互联网及眼科学。仅供临床参考。谢谢大家。

陈林义工作室

小儿眼科患者群

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whh.com/byzx/72023.htm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