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是偶然还是必然
“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扁鹊乃使弟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史记》自古百姓受病痛之苦,每盼扁鹊华佗,医德慰苍生,医术治苍生。医者之路颇为艰辛,非有志者不能致,治病救人是初,也是终,于是几千年来才有医学的迅速发展,在当代,特别是ECMO等“上帝之手”的医学技术迅猛发展后,我们也能见到很多起死回生的病例,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感受到“起死回生”后破碎的家庭得以“破镜重圆”,才能感受人间温情,同时拥有巨大成就感。而我自己有幸又见证了一次。我本人是一名心内科医师,那是我住院医师工作轮转至急诊科的第一个月,是一个寒冷的冬季夜晚,接到指令去附近一个乡村接一位呼吸困难的82岁高龄老年女性患者,通过与家属电话沟通后,我了解到老人1面前因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做过支架植入术,术后服药不规律。那么这次突发的呼吸困难我主要考虑再次心梗后或并发心衰可能,第二考虑为急性肺栓塞。到达现场后,不需要听诊器已经听到老人满肺湿罗音,我立刻警惕起来,安排做心电图并测血压,糟糕,胸前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是个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血压为休克临界值,这是个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啊!这种病死亡率高达80%,医院1小时路程的村庄,老人能坚持一小时吗?迅速上车,我命令救护医院,并告知家医院老太太就不行了,就会在车上开始抢救,家属沉重的表示他了解了转运中的风险。深冬的夜,呼吸困难的老太太,一声声呼唤母亲的家属,让这次转运气氛无比沉重,我一边催促救护车司机再快一些,更快一些,一遍告诉老太太,你要坚持,医院了。慢慢的,高流量吸氧好像也不能让她保持意识清醒了,她的肺里都是水!血压很低,给她用了多巴胺和利尿剂,她的意识不太好,医院。到了急诊科大门,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把老人推到抢救室,刚到抢救室,最糟糕的事发生了:呼吸心跳骤停!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启动CPR,心跳回来啦,维持不住,室颤!除颤!室颤!除颤!肾上腺素,多巴胺……这个慈祥的老人,即便82岁高龄,她的儿女对她仍有深深的不舍,他们痛哭,呼唤母亲和奶奶……40分钟了,心电图还是一条直线!双侧瞳孔散大约6mm,就是通常说的瞳孔到边!我告诉家属,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再努力一把吧,继续抢救!50分钟,心电监护有了电信号,是电机械分离吗?一摸脉搏,有脉搏!有脉搏!不敢相信,不敢相信!82岁高龄!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瞳孔散大!80%的死亡率?…“心跳恢复了,有希望!”我告诉家属,他们握着我的手,拉着我的衣角,我扶着他们,告诉他们要立刻转到CCU。冰冷的夜,只有真情能温暖人心,是父母情,是祖孙情,是医患情。那一刻,我想到了为什么学医,为什么坚持。高中时母亲患“血管迷走性晕厥”,我也曾翘首盼着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经过CCU的救治,“瞳孔到边”的老太太恢复了意识,但是她的心脏造影结果不太好,血管开通比较困难,也合并了室间隔穿孔。和妖魔媒体报道的不同,作为医生来说,试一下,再试一下,很少是为了钱。总结这次高龄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的患者为什么能救治成功,结合我在硕士期间对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穿孔的研究,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后立刻进行复苏及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大脑氧气供应,大脑可能处于休眠状态而不是死亡,既而出现瞳孔散大。这得益于患者长年冠心病导致机体适应缺氧状态。2.患者发病时间并不长,虽然合并室间隔穿孔,但是穿孔只有3mm不大,没有发生血流动力学紊乱。3.长年糖尿病导致冠脉侧支循环产生,保证了部分心肌供血。在大量室间隔穿孔回顾分析中,糖尿病却是预后好的因素。救治成功有其偶然性,我称为幸运性,但是必然性是子孙孝,医患同心!这篇文章写于长途出诊路上,艳阳高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