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振堂芹峰觅踪大山上下散文系列

作者简介

薛振堂,男年出生,山西省河津市人、教育工作者。中国文学艺术家俱乐部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记者协会《你我她》文学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诗作家学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中华诗词学术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终身名誉副院长、中国爱情诗刊金牌诗人、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诗协会会员、华夏微型诗协会会员、观音山文学社会员,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特约记者、特约编委。《走向新世纪》系列丛书全国十佳明星作者,一级撰稿人。河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作家时代》《中国文学》《国家湿地》《文学月刊》《现代作家文学》《中国教育报》《中国楹联报》《北方作家》《星星.散文诗刊》《散文诗》月刊、《微篇小说》《你我他》文学、《映山红》文学季刊、《文学艺术家》《中国魂》《九仙湖文学》《故土》文学、《五台山》《中国微型诗》《中国微型散文诗》《中国小诗苑》《诗词世界》《炎黄诗学》《鹊华》诗刊、《华夏诗刊》《河东文学》等全国各类报刊。

芹峰觅踪(散文)

前几年的时候,有个稷山县的朋友,向我问询关于稷山二段(段克己、段成己)在河津午芹峰隐居的事情,还提供给我段克己写的《方平道中》诗两首;

其一

沙软新经雨,

风轻不起尘。

溪山随处好,

花栁着行新。

放浪聊终日,

蹉跎又一春。

行年已如此,

犹复向来人。

其二

病怯春衫薄,

衰怜葛屦轻。

平芜迷旧迹,

幽鸟变新声。

兴与云俱逺,

心同水共清。

胶胶还扰扰,

囘首笑浮生。

(金末元初·段克己《方平道中》)

据史载,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为金末遗民文学家,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段克己“少时与弟成己并以才名,兴定三年,往游汴京,礼部尚书赵秉文见而誉为‘二妙’,且大书‘双飞’二字题其里。正大七年,登进士第……金亡不仕,昆弟偕隐于河津龙门山中。

史料还记载,金末遗民文学家段克己、段成己,身处金元易代之际,采取了淡泊名利、超然世外、独善其身、冷眼旁观的处世之道,这一处世之道决定他们选择了隐居田园、放情山水、饮酒赏花的生活方式。反映在其诗词创作中,则多写上述生活内容。段氏兄弟对于社会、人生的态度,决定了其诗词冷静、淡然的基调,从而表现出清冷超旷、恬淡疏朗的风格。

金亡后,段克己、段成己避居于河东龙门山并与一些当地文士结成诗社,他们以志节相砥砺,一起承受亡国之忧和生民之痛,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一系列创作都反映了被迫退隐后的心理活动,这也是当时具有普遍性的遗民心态。这种以爱国情怀为内涵的遗民心态实际上还含有儒家一贯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段后来对新朝的态度有所转变,这也是他们文化使命感的表露。他们一方面继承了金朝多民族共同文化的成果,同时,又为元代多民族统一文化局面的出现做出了努力。此外,作为遗民诗社,二段的诗社活动在其遗民性内涵和群体性的活动形式方面都对后世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并为后世相似时代的文人活动所仿效。

克己与成己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现存兄弟合著《二妙集》八卷。二段宗唐慕陶,使其诗作陶之达、杜之忧兼而有之。二段词作高妙,清劲树骨,兼具苏、辛的深沉悲慨和萧闲豪放特色,深得北宗词调精髓。二段文章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精神,文风自然,平易晓畅,表现出以文存史的时代精神。段氏兄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遗民”士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以及易代之际诸多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是金末元初社会现实的重要展示。

正因为这些,人们对于二段隐居的那段生活极为和重视,对他们这个时期的诗文高度和积极研究。

年9月9日下午两点,我和薛永新驱车去北午芹,热情的张斗喜早就等在村口迎接我们。

我们一行三人乘车进入神峪,上了一段陡坡后,来到神峪水库的大坝前。张斗喜指着神峪西边、北午芹小学背后的一座小山包给我们说,那就是午芹峰,稷山二段当年就是隐居在这个山包上面。

我望了望那个小山包,心里有些失望。在我的想象中,午芹峰一定是午芹山的最高峰,峰高沟深,森林茂密,灌木丛生,才符合隐居的地方,而不是像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包。

张斗喜看出了我的心思,解释说,在金代的时候,北午芹村还是一个非常小的村子,这小山包那时候在村子里望,的确是非常陡峭,山道崎岖难寻,山坡上林木繁茂,景色美丽,确实是一个适合隐居的最佳地方了。

通往山道水库大门紧锁,我们只好寻觅其它道路上山。张斗喜曾在北午芹小学执教多年,对于这个小山包是非常熟悉的。在他的引领下,我们在小学校背后的荆棘丛中找到了一条很隐蔽的小山路。说来也怪,在山下我们这座小山包,没有感觉到它的陡峭。而一旦我们顺着山坡小道爬山,就感觉到了它的峻峭。小路隐蔽在荆棘丛中,脚下尽是小石子和苔草,走在上边非常地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在荆刺里。张斗喜走在最前边,为我们引路,我们吃力地紧紧相随。沟里,山风阵阵;头顶,群鸟飞翔。山坡上没有林木,但遍布山坡的荆棘丛中,那鲜红的酸枣,却是那么耀眼诱人。我们顾不上欣赏这些山中果实,一个劲儿往山包上爬去。

山坡不太长,大约就500米左右,虽然坡陡路滑,但我们还是在半个小时后,到达了午芹峰的顶端。峰顶比较平坦,东西宽不到十米,南北长约十五米。午芹峰的西边是沙口沟,东边是水溢沟,也就是著名的神峪沟。

午芹峰的南端,现在还留存着当年峰顶建筑物的石砌基地,用白灰粘砌勾缝,黄土夯实。石基下的地坪里,一些古老的砖块、瓦片随处可见。在离峰顶大约20米的东边,一条砖砌小道直通峰顶。

我们站在午芹峰上四面环顾,午芹峰的东北西三面,群山起伏,草木碧绿,山花遍野。沟里,溪水潺潺,碧波如黛。好美呀,难怪稷山二段选了这处绝佳美景来隐居,史载,清初时期,河津僧楼进士刘梁嵩的父亲刘有纶也曾就读于此。

站在峰顶,我们开始寻觅二段当年隐居的踪影。张斗喜告诉我们,北午芹村的老人们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里就是当年稷山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二人隐居的处所无疑。峰顶在近代时期,有一座建筑,叫做寨子庙,庙里供奉着玉皇大帝,所以,寨子庙也叫玉皇阁。玉皇阁坐北面南,砖木结构,琉璃雕饰,在山下望上去,非常宏伟辉煌,巍峨壮观。玉皇阁除了主建筑,还有偏殿、山门,庙院不大,用金砖(黏土烧制的方砖)铺地。虽然建在山峰上,但庙院常年不用打扫,也是干干净净的。

其实,这座庙宇就是史载的水母庙,经过多年流传演变,人们便把它称作为玉皇阁了。

站在峰顶望山坡俯瞰,山畔、西山坡、东山坡,那一个个种庄稼的地坪,隐隐可见。这些山地,当年都归玉皇阁所有,居住在庙里的僧人,就靠这些山地打下的粮食来生活。两边沟里有水、山坡上有地,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果树,真是一处别致的桃源圣地,二段隐居在这里,衣食无忧,可以安心读书、写诗,与僧人交谈、与访友论诗,放心地云游在山里山下,寻觅写作的灵感和素材,好不惬意。

午芹峰的西边不远处就是瓜峪,瓜峪的西边是遮马峪,再往西20里,就是黄河龙门禹门口;午芹峰的东边有大溢沟、井溢沟、傍通峪、天宇沟。下了山峰,就是一大片农田村庄。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都是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二人活动的地带,为他们写诗写文,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广泛的素材。我们阅读二段的诗文不难发现,他们的百分之八十的诗文,都是描写这一带的山中景色、四季风景、乡土风情和人物农事的,一些描述,现在都还能找到实物。

张斗喜给我们介绍说,北午芹的人们在过去对午芹峰上的玉皇阁非常尊崇,特别是遇上大旱之年,北午芹的人们就来到玉皇阁求雨;还别说,这玉皇大帝就是灵验,在人们求雨后的三天内,肯定要下一场雨。对于二段的隐居,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诵,过去的一些老年人,还能背诵一些二段的诗文。二段的诗作,也多提及午芹,如“午芹多奇峰,流水出其左。誓求十亩田,于此养庸惰。”午芹峰的左边就是神峪泉水,流水常年不断,流出峪外。

可惜的是,玉皇阁毁在抗战时期。那时候,日本鬼子占据了山下所有的村子,他们要在南午芹、魏家院一带修筑碉堡,就往北午芹村派了征收木料砖瓦的任务。在无法给老百姓摊派的情况下,北午芹村便想到了午芹峰上的玉皇阁,所以就拆毁了玉皇庙建筑,把拆下来的木料砖瓦给了碉堡。经历了近千年的玉皇阁就这样毁灭了。

我们站在午芹峰顶,脚下就是二段隐居的玉皇阁遗址。那些零零散散砖瓦石块,好像在诉说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仿佛在吟诵着二段写的脍炙人口的美丽诗文。

是的,斯人已去,物是人非。我们只能从午芹峰上散落的这些只砖片瓦里、从长满荆棘杂草里、从那些掩埋在绿草里的小径山道上寻觅、寻觅,寻觅那二段的踪影,寻觅一代文学家遗留下来的、散落在民间、散落在这午芹峰的山坡上、沟壑里的文字……

(责编:艾玲)

链接:

薛振堂

峪口清泉(大山上下散文系列)

薛振堂

小曲之乡(大山上下散文系列)

薛振堂

上将故里(大山上下散文系列)

敬请

?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gr

.







































北京白癜风手术需要多少钱
白癜风在哪里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whh.com/byzx/7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