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成果例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现代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09/5987637.html

例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

陆丰市龙山中学林传名

本文刊发于《陆丰教育》年11期(名教师工作室专刊)

摘要:现代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必须把握住文本里面描述的“景”,通过里面的“景”传达给学生一种特别的“情”。通过学生认知不同的“情”来理解文本蕴含的“情”,让它们产生共振与共鸣。本文以现行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里的几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为例,从“细品文本,情感共鸣”“情境感染,融情入境”和“以情引情,情感共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关于“诗歌散文”系列的学习评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像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散文教学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品文本,情感共鸣”“情境感染,融情入境”“以情引情,情感共振”,以达成读者与作者文本的圆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之圆融。

一、细品文本,情感共鸣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优秀的现代散文,都能抵达人的内心世界,能够达到读者与作者情感的共鸣。现代散文有说理的,有写景的,有写人记事的,不管是哪一种都离不开一个“情”字。现代散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品味和体悟文章的情感。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去,去聆听,去感悟,去思考。教师在教学中把握现代散文的情感因素,营造课堂教学的情感空间,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富有激情,更富有情调,更富有韵味。

譬如,粤教版选修四《中国现代散文选读》里面的一篇文章《碗花糕》。该文述说的故事,发生在很久远的年代,在一个“很僻塞”的“屯子”里,那里有作者可亲可敬的嫂嫂和他难以忘却的童年。作者把他与嫂嫂的那段诚挚的感情娓娓道来,把他对嫂嫂的爱、对嫂嫂的敬全盘托出。文中表现的天伦之乐、人情之纯,实际上就是最朴素、最本真的自然美与人性美。

作为一线教师,讲授这篇散文作品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细读,从中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滋润心灵的浓厚亲情,以达到情感的共鸣。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鉴赏文本第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扣紧文本,细细地品读,通过认真探究,慢慢地走进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特别是细细品味文中描写嫂嫂把包有铜钱的饺子偷偷盛入“我”碗中、把“我”抱到她屋里睡觉和给“我”缝制衣裳等经典片段的描写,表现嫂嫂的善良勤劳、诚恳淳朴、热情大方。

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品味,融入文本描写的生活情境之中,深深地感受亲情的美好与可贵。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品读文本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就能触动自己的内心世界。散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二、情境感染,融情入境

“情”和“境”,在散文阅读中是很重要的。散文里的很多“情”,必须借助“境”来传达,或者靠“境”来推动。“情”是作者借助外在的事物融进自己内心的思想,事、物、景,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境”。作者调动自己的笔尖,描述一切事物和景物,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达到能够产生共鸣的“情”。我们在阅读现代散文的时候,要了解作者在具体的时代环境里,在具体的“境”中,表达的独特之“情”。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一种特有的“境”,才能理解那种独特的“情”。

“情”的营造需要借助一定的“境”。叶圣陶说:“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教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无须过多地去说教,过多地去灌输,就能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怎样来营造这样的“境”呢?我觉得必须借助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来塑造现代散文里为我们展示的画面和场景,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想象,让学生在头脑里再次形成跟自己阅读认知吻合之后应该有的画面感,调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得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

譬如:在讲授粤教版选修四《汉家寨》这篇现代散文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与汉家寨有关的音乐与图片,再问学生:是什么让中国人在困境中始终高昂不屈的头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是什么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在风雨中延续了五千年之久?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感受汉家寨里面的“境”,从中找出他们自己心中的答案。

老师应该借助自己的文学语言来对文本进行描述:我们从远方带着一颗虔诚之心,慢慢地接近汉家寨,我们看到的是大地给我们的荒凉,曾经那般繁华,如今却是这般衰败,这样的“境”,就是为了抒发别样的“情”。“景”是荒凉衰败的,“情”是寂寞寥落的。但我们离开了汉家寨的时候,可是我们再也无法彻底忘记“汉家寨”了,它已经深深地印刻在灵魂里了。离去的是汉家寨的“景”,铭记的是汉家寨之“情”,这种“情”就是坚守与坚贞。我们在感受它的“景”的同时,其实已经深深地融入它的“情”了。

因此,只有“景”和“情”互相触动,“情”融入了“景,“景”带动了“情”,我们引领学生走进了这个“景”,让他们在心中产生这样的“情”,那我们的教育效果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三、以情引情,情感共振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就不仅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短暂相遇,而是一个生命扎根在另一个生命里面。”一个老师可以引领一群学生,带动他们的心灵世界,那是因为他(她)的情感感动了一群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从心里佩服这个老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认知情感,学生的认知情感没有达到,我们不能一味地拔高。

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备课,找出适合学生认知情感的方式和方法,来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鉴赏,思考,从而使得他们完全能够理解文本要表达的“情”。文本的“情”和师生的“情”,一旦产生了共振,那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了。

例如,在教学粤教版必修一《捡麦穗》时,我们就必须把握住这个途径来解读文本。《捡麦穗》这篇散文,在开头部分为什么用了很多的篇幅来描述农村捡麦穗的场景,而不直接就写卖灶糖的老头和那个小女孩呢?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下子就把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抖出来了,学生一定会感觉索然无味的。怎么办呢?我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认知,讲一个故事或者背一首诗歌,能够接近这篇散文所要表达的那种独特之“情”。

我还记得那堂课,有一个喜欢诗歌的学生站起来朗诵了一首《最初的梦想》的歌词,来表达阅读完之后的情感共振:“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有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另一个学生还把它唱出来,整个课堂的氛围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同学们都沉浸在一个“气场”里。此时,我因势利导地交代出《捡麦穗》里农村姑娘捡麦穗的场景是为全文创设一个大的背景,因为姑娘们做梦的纯真与梦想的破灭,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愁与伤感,这种情感气氛笼罩全篇,为全文奠定感伤的基调,也为下文“我”的寻梦作了铺垫。

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学生朗读、歌唱和想象,可以领悟到《捡麦穗》作者张洁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朴素的爱的向往与追求。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一种在欢快的表面下蕴含着淡淡的悲哀的特殊风格。

总之,现代散文必须把握住文本里面描述的“景”,通过里面的“景”传达给学生一种特别的“情”。通过学生认知不同的“情”来理解文本蕴含的“情”,让它们产生共振与共鸣。这样就慢慢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我们要达到的标准。

参考文献:

①刘铁芳主编.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1月第一版

②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11月第一版

③肖川选编.生命因你而精彩——生命教育教师读本〔M〕.长沙:岳麓书社.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④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⑤刘锡庆.中国当代散文欣赏〔J〕.中学语文教学.(1).

⑥广东省教育厅研究室编.高中新课标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3

⑦贾平凹主编.大家美文〔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9

林传名,广东省中小学郑旺吉名教师工作室学员。任教于陆丰市龙山中学,高中语文一级教师,汕尾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曾被评为陆丰市“教坛新星”、陆丰市“优秀教师、陆丰市“高考备考优秀教师”、陆丰市“优秀共产党员”。

林传名老师平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多篇教学论文在汕尾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并发表在专业刊物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whh.com/byzx/71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