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绵山之南有城曰“绵阳”
十多年前,刚来到绵阳的我对这个城市的地名倍感好奇,我一直想她是不是写错了。之前我生活在大西北,对一个以食羊肉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来说,“绵羊”是个十分亲切的词语。念叨了那么多年,“绵羊”忽而变成了“绵阳”,多少有些错觉。
说实在的,那时绵阳还不怎么出名,我以前的同事朋友听说我要去的地方叫“绵羊”,调侃我“是不是没吃够羊肉啊”。记得有一回,我同学给我写信,直接就写成“四川绵羊市”,收到信后肚子差点笑痛。最奇怪的是,用绵阳话说“绵阳”二字,拖着好长的“咩~”音,像极了羊儿的“咩咩”声。还有,绵阳人凡有问句时,最后一个字的读声,也会拖着长长的“咩~”音,比如“你到哪儿去咩……”“吃啥子咩……”,这让我那位重庆弟媳妇每次来绵阳时都忍俊不禁。
不过也不是我孤陋寡闻,年11月,作家王蒙来绵阳。在从成都到绵阳的路上,我采访他时,这位大作家也向我问起绵阳是怎么得名的,那时,我早已搞清楚了绵阳地名的来历,便详细而自豪地向他作介绍——绵阳古名涪城、绵州,自公元前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多年建城史,历来为郡、州治所,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之后,我还滔滔不绝地向他介绍绵阳如何好,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等等。之后的几天,听到不少王蒙对绵阳的赞美之词,我想这和绵阳的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有关。
那时,我已经爱上了绵阳。爱上她的理由很简单,绵阳干净、整洁、漂亮。我清楚地记得一个细节,在建国门,绵阳商业中心繁华之地,环卫工人竟拿着拖把在人行道上仔细地清理彩砖。尽管周围是熙熙攘攘的行人,但街面真的是洁净如洗。我当时想,能像打扫家里一样打扫街道,人们肯定爱这个“家”。爱,才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才会无怨无悔地爱护她、珍惜她,才会持续不断地让这个“家”更美更好更和谐,让人有幸福感、归属感。
“没想到中国西部还有这样一座漂亮的城市”,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对绵阳的赞美,也经常听到看到这样的场景,绵阳人到外面走了一转,一踏上绵阳的土地,就会自豪地说,“还是绵阳干净”、“还是绵阳好”。很多移居绵阳的人,也是同样的感受。一位自称“游仙野老”的先生,儿女分别在郑州、成都这样的大城市,但他最终选择在绵阳生活。他的夫人经常对从外地回来的儿女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我们绵阳,走到哪里看到都舒服。”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仅有漂亮整洁的外观是远远不够的。当对外表的新鲜感消失后,更注重的是她的内涵,对一座城市来说,内涵就是开放包容的心态,民生至上的理念,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人民的文明素质。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市容就是脸面,百姓就是心脏。市容整洁是外在的美,市民生活幸福就是内在的美。要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是至高境界的美。”一位城市管理者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绵阳始终坚持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努力。
近些年,绵阳不乏各种光环和知名度,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尤其宝贵。有些人,一边说“文明城市跟我有什么关系”,一边又在抱怨堵车厉害办事不顺公交破旧看病排队……殊不知,建设文明城市,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为了广大群众得到更好服务,是最大的民生。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难免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质上是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城市发展,提升文明素质,造福百姓生活。所以我们说,“文明城市建设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市民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受益者。”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每一个绵阳人都必须投入其中。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主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她。
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曾经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她的抱负。”内涵是一个抽象的词,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悄然的、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从每个绵阳人的言行里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文明礼貌,别人自然会对我们青睐有加;如果,你乱扔垃圾我乱闯红灯他乱停乱放,别人会怎么看待我们?正是每个绵阳人的一言一行,共同塑造了绵阳的形象。每一个人,都是建设文明城市的主力军,我们必须努力尽责!
我想,许多人和我一样,对绵阳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现在深深地爱上她,根本原因在于她的开放包容,不断向上的勃勃生机,群众的礼貌有序,让人有亲近感、幸福感。
阳,明亮;阳,温暖。“城不为大,域外声扬;地亚通衢,望系九鼎”、“城市有理念:文明和谐,诚信开放;人民有理想: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周玉清先生一篇《绵阳赋》,描绘出绵阳的大气磅礴和宏伟蓝图。
我为绵阳人,幸也。
2
胡杨林:我的美丽你不懂
当我第一眼看见胡杨
我就看见了苦难和坚强
……
这是当代女诗人傅天琳的诗《胡杨》中的第一句,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胡杨时的感动。我不敢大声说话,甚至连呼吸也小心翼翼,我生怕一不小心惊扰了胡杨。
这片位于新疆哈密伊吾县境内的胡杨林,是中国境内分布最集中的胡杨林,也是世界仅存的3片胡杨林之一,面积达47.6万亩。胡杨,又叫梧桐,因为一棵胡杨树上可长出五、六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叶子,胡杨又叫异叶树,是世界最古老的一种杨树。说来惭愧,我曾在哈密生活多年,竟不知这个令很多人魂牵梦绕的地方,竟然近在咫尺。等我第一次见到她时,竟已是离疆十多年后。
伊吾位于东天山深处,是和中蒙交界的一个边境县。伊吾以古国而得名,一说为古代月氏语。说是县,前些年全县人口才2万多。当年有人形容伊吾县城小,说小孩子撒泡尿都能流出城。尽管人口少,历史很悠久,县域面积有近2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公里。境内有着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神秘的喀尔里克冰川,气势磅礴的红石头群,变幻莫测的军事古城堡,孤立大漠的胡杨,还有卡尔桑遗址、下马崖清朝军事古城堡,拜其尔古墓群及出土青铜山羊、骆驼石岩画、硅化木遗址等。或许是远在深山人不知,这些景点不说外地人,连本地人都少有人知。近年来随着当地的能源开发,以及外省的援建,这个深山小县才有了些知名度。
胡杨林,就是随着近几年伊吾的发展渐渐掀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从伊吾县出发,向北走约72公里,就是新疆最大的晚熟哈密瓜基地——淖毛湖镇。胡杨林就位于淖毛湖镇东10公里处。在一位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进入胡杨林。
胡杨林在一片盐碱地上静静地伫立着。与内蒙额济纳旗等其它沙漠胡杨林相比,伊吾的胡杨四周没有河流,水极少,没有那么多金色的树叶,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惊艳。这片据称是“三千年不倒”的胡杨林,树木并不高大,有着葱笼的绿叶,树的姿态也如平常的树林。据当地人说,前些年,这片林子还是当地老百姓打柴放羊的地方。但身处其中,你能感觉到每一棵胡杨都是骄傲的,骄傲不是世人称赞的“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壮举,而是一种气定神闲。她们有着自己的天空,每一个枝干、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你看,那个是龟(qiu)兹舞女,舞动的衣袖是那样的灵动;那边是“麦西来甫”,两棵枯树,左边的像男子俯身迎合,右边的像古丽张开手臂纵情歌舞,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维吾尔族歌舞场景!既使只是棵树桩,那种从容淡定也有着别样的风采和神韵。
这是时光打磨出来的美丽,这种美丽通体散发出岁月的质感。
越往胡杨林深处走,这种岁月打磨过的美丽愈显。已没有了绿色的叶,只有粗壮而有力的干,或半截,或倒地,都坦然地把她们的裸体毫无保留地显现在人们面前。没有一点掩饰。
沧桑吗?苦难吗?我突然觉得这些以往对胡杨的描述都不准确,没有多少人能懂得胡林的内心其实是多么的快乐。她扭曲的身子不是挣扎,而是快乐的歌舞;她倒地而卧,不是因为干涸,而是在享受大自然的抚慰……有多少人,能像胡杨一样,在自己的土地上,在自己的乐园里,想舞就舞,想爱就爱……这个远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就出现、被称为“第三纪活化石”的古老树种,一直是相依相偎在一起,才走到今天的啊。因此维吾尔族人民给了胡杨一个最好的名字——托克拉克,意思是“最美丽的树”。
最美丽的树,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美丽啊。
心里突然涌起了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晕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在炉栅边,你弯下了腰,
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感,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是的,时光终会流逝,无法阻挡,而我只想“有人爱着你朝圣般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皱纹”。
……
3
爸妈的爱情
上周,爸一个人回老家彭山参加同学聚会。回来前一天,他给妈打电话,说第二天下午五点半坐动车回来。爸没有说清楚这是发车还是到站的时间,也没有说是哪趟车,他可能想的是不让妈去接。家离火车站远,不方便。
第二天下午五点,我给爸打电话,问接不接他。这才知道,他说的五点半是发车时间,到绵阳是晚上七点过。我急忙给妈打电话,没想到手机关机,我揣测是没电了。但我上夜班,这时候不可能再南辕北辙地去送个口信。我给爸说,到时我直接去火车站接他。
晚上7:18,C准时到站,我顺利地接上爸往家赶。路上我给爸说了妈手机没电,不知道你何时回来。爸这时一脸焦急,我理解他的心情。他回老家的第一天,给妈打电话,打了十多遍都没人接。虽然知道妈听力不好,但他不放心。“她不可能听不到”,爸给我打电话说,“你到家里去看看你妈”。我认为也不会有什么事,以往妈不接电话的时候很多,但知道爸的心情。于是急急赶去,看到妈在家做家务,一切无恙,于是电话让爸放心。第二天再去,就看到妈把手机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她一定是怕爸再打电话没有接到。
我知道这时爸归心似箭,无奈路上堵车,走走停停,近半个小时才到。
上楼,敲门。门打开的一瞬间,妈愣住了。我把东西提进屋,爸紧跟在后面进来,然后紧紧地抱住了妈,仿佛怕妈走丢了一样。我不好意思转头,但感受得到妈既委屈又高兴的心情。
后来妈才断断续续地说,她一直以为爸是五点半到绵阳,她早早地煮好饭,然后在四点半就起程去了火车站。五点左右,她在火车站出站口等,但一直等到五点半过,也没见爸的身影。这时可以想像,妈有多失望。她不相信爸会失言,但为什么就没有人呢?她问出站口的工作人员,五点半左右还有没有到绵阳的车,但人家态度很不耐烦地说,没有了,你不是看见了,都开走了。妈这时的失望加上那些人的态度,让她更加伤心。不知道车次,不知道准确发车时间,手机又不畅通,妈在出站口徘徊到六点左右,天黑了,才坐公交车回到家。这时候爸突然出现,她怎么能不高兴,她委屈地向爸抱怨他不说清楚时间,爸也像个孩子似的认错。我看见妈数落爸的时候,脸红红的,眼睛亮亮的,仿若有泪花。
谁说老年人没有爱情,眼前这一幕,不历经几十年的风雨,不经历无数次的分离或相聚,是难以感受到的。妈在等爸的时候,肯定也如五十多年前时,在站台或路边相别或相接时,一样的情景一样的心情。
妈年轻时很漂亮,人称“九龙山上一枝花”,爸当时是川大中文系毕业、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在青山绿水的彭祖山下,一对才子佳人相遇。但现实并不总是浪漫的。我看爸在他的回忆录中写过,因为那时他被分配到新疆工作,每次探家的时间很有限,每次分别,妈都哭得像泪人,让他不忍目视。那时交通又十分落后,此一去不知何时又能相见。后来结婚,但相见依然是难题,四年一次的探亲假,三天三夜的火车,在老家相聚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十天。所以,小时候,我对爸没有多少印象,仅有几次模糊记忆,比如在老屋的院坝里抱我时,用胡子扎我的小脸。更多时只觉得平时都是妈在忙,教书,带孩子,劳动,上山砍柴……我不知她瘦弱的身子是如何挺过来的。
在那个年代,这种中国式分居两地的夫妻还有很多,很多两口子多年也见不上面,那是一段不人道苦不堪言的时代。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十多年。母亲一狠心,舍弃工作,泪别老家的亲人,带上三个女娃娃,一家人终于在边疆团聚。那时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有什么比家人团圆更重要的。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时间真如流水般,悄无声息就流走了。不知什么时候,爸妈就老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爸的身体亮起了“红灯”,在我们印象中一直强大如山的爸病倒了。爸做新闻几十年,先是报纸后是电台,期间穿插当了几年语文老师。中国新闻人的身体让人堪忧,对新闻工作玩命一样的爸也不例外。这次,过度的劳累让他的心脏不堪重负,于是不得不离开自己倾注了全身心的听众,和那些他亲自办起来的栏目。那段时间母亲已退休,在家悉心照顾,在没有听从医生“不手术不行”的情况下,父亲的身体渐渐康复。或许,再多的良药和治疗,都比不上夫妻间的相互安慰陪伴重要。
后来,爸妈回了老家。住在彭祖山下的老屋,侍奉白发老娘,老屋被翻新,院坝里种上了各种鲜花。闲时会会儿时小伙伴,侍弄下屋后的菜园。父亲时常寄来照片:他和母亲在屋后种菜,“你挑水来我浇园”,爸的气色特别好;桃花盛开的时季,妈在桃花丛中着一件湖蓝色毛衣,也是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们总认为爱情是年轻人的“专利”,从爸妈身上,我觉得最美妙的爱情就是有人相伴,无论走到哪里。《平凡的世界》中,年轻的秀莲喜欢少安时,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想两人天天“在一起”,只要跟他在一起,“讨吃要饭都是放心的”......
爸对妈承诺要去看大海,前年,他们去三亚体验冬日暖阳后,感受到另种乐趣。现在不止去看,而是常住大海边。我脑海中常常浮现一个情景:夕阳西下,一对银发老人手牵手相依在海边漫步,耳边是一首熟悉的歌曲: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所谓的“山盟海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的最高境界或就是如爸妈这般——一路相伴。
▌作者简介
袁文燕,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余年,发表过数十万字的人物通讯、深度调查、散文、评论等。绵阳作家协会会员。现为《绵阳晚报》编委。
年——3年期间,曾长期在报纸从事采编工作,编辑过副刊,对副刊版面怀有深厚感情。曾编辑过绵阳及国内名家、新人作品数千篇。采访过王蒙、克非、贾平凹等作家,有作品《近看贾平凹》《王蒙李白故里行》《十三个孩子一个爹》《阿芬的爱情传奇》《舌尖上的新疆》《胡杨林:我的美丽你不懂》等在报刊上发表。编辑的《绵阳晚报》副刊版面及作品多次在全国晚报协好新闻评选、省副刊好新闻作品中获奖。
—END—
长按解锁解锁更多唯美文学作品西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