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立风说,“音乐是我忠贞的妻子,文学是我最大的艳遇”。然而你可能还不知道的是,在作家和歌手的双重身份之外,钟立风还是一个品位极佳的人。在他最新的散文集《书旅人》中,他记录了近几年来自己阅读、旅行的感受和体悟,由此给我们带来了一本“文学群英谱”。单读选取了其中的几本,同时附上钟立风的读书随感。你准备好一起来一场阅读的旅行了吗?
《观点》
作者:毛姆
译者:夏菁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10
《观点》是毛姆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文集,作为一部精彩迭出的文学评论集,涉及的人物从诗人歌德跨越到印度教圣哲。你能找到法国三位以日记闻名于世的作家的自我中心和尖酸刻薄,也能看到英国神学家兼大主教蒂乐生的宽厚仁慈。爱伦?坡、吉卜林、莫泊桑、契诃夫、曼斯菲尔德,这些短篇小说界大师的名字你都能在这本书中看到。而毛姆本人作为短篇小说大师,其所写的文学评论便不仅仅停留在对于大师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本身的评述,还进一步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对短篇小说这一文学样式进行了一番精彩而又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有一年去海边城市演出,带了毛姆的《观点》同行。里面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关于龚古尔兄弟的文字——他们的写作梦想、文坛交游,以及双胞胎似的相像和情投意合。尽管他们的文学成就不被世人和同行看好,但说到以他们两兄弟命名的“龚古尔文学奖”,谁人不知?毛姆笔下的兄弟俩,至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同时又忆起当时一些海边境遇和一些稀稀疏疏的无厘头感伤情绪。
兄弟俩英俊有魅力,弟弟朱尔欢快风趣;哥哥埃德蒙略微内敛拘谨一些,也高大俊美一些。朱尔也很秀气,嘴唇尤其性感。为了文学事业,这对儿对自己严苛的兄弟决定不谈恋爱、不坠入情网。因为他们固执地认为爱情是虚空的,没有任何用处,它只会耗费时间、精力、影响文学事业。
虽然兄弟二人达成一致,不坠入情网,可是他们是正常男人,总要解决情欲。所以,他们决定,情妇可以有,但共同拥有一个就可以了。这位走进兄弟二人世界的女子叫玛利亚。她虽然有些放荡堕落,但是生性快乐、善良好意。她跟龚古尔兄弟在一起,温顺得就像一个小动物。她是一名助产士,故见闻多多,每天都会把所见所闻讲给这对文学兄弟听,他们听之入迷,她给他们带来很多文学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存在之难》
作者:让·科克托
译者:刘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08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本书会成为臆想狂,或那些做白日梦的人的必读书。这位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现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其作品也丝毫不打算遵循常规逻辑。有多少人爱他爱得发狂,便有多少人恨他恨得入骨,对科克托的评价也许便足以引发一场文学评论大战。《存在之难》是一本写在路旁的书,一本关于流放和对流放的恐惧的书。它有着少有的桑多-索斯比尔的风格,却鲜有弗莱格利的特色。科克托说,写作是一种性行为,或许阅读也是如此,《存在之难》之滋味几何,读罢才知。
今日读让·科克托的《存在之难》,顿觉科克托真如传闻那样,灵性十足又完全自我。他的写作方式跳跃奇特,独树一帜,可见其性情,很吸引人。但这容易使人偏离他设置的轨道,随后发现其实还在他的语境圈套中。好像旅行时走了一下神,忽然就迷路了,随之徜徉,结果发现通过他途也能抵达,而且多了一份额外的礼物。他写诗人朋友阿波利奈尔,开头“飞”极了,吸了大麻似的。但从“我们认识他的时候,他穿着灰蓝的制服……”又正常了。他说,诗是跛脚的前行艺术,但阿波利奈尔能保持平衡。
通过科克托的文字叙述,我理解了属于他的“真实”——非同一般的心灵的真实。可是心灵的真是,如何能说得清?因为心之浮动变化,是多么不可思议!瞬息即变,叫人难以捉摸。但科克托在剖析自我的时候,虽有迷离不定,但更有着诗意的精确。让人很快觉得他可靠,可以亲近。
《巴比托症候群》
作者: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译者:蔡琬梅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03
“巴托比”本来是美国文学巨擘梅尔维尔笔下,一位以“我宁愿不”来拒绝一切的诡异角色。然而在比拉—马塔斯的这本《巴托比症候群》一书中,则跃出纸页化身为一种病毒,弥漫在文学世界中,让众多作家无法下笔。得上巴托比症的人都无药可治,而任何抵抗此病的举动亦是徒劳。本书的叙述者是便是一位“巴托比”患者,他年轻时曾写过一本小说,但因为某种心灵创伤,他拒绝再写。直到某一天,他开始写日记,记录那些和他同病相怜的作家封笔之谜。奇怪的是,他的日记里看不见正文,只有脚注,好像正文被某种不知名的病毒吞噬了……
《巴托比症候群》的结尾以托尔斯泰的“最后出走,客死他乡”为结局,令人不免有一些赶上,看着有一种悲剧的色彩。然而整部书的调性却是愉快的,甚至有一些地方读着读着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尤其是作者进行自嘲的时候。后来跟一位朋友交流,她说通过这本书可以结交到自己的“同类”。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低调又温柔的人,对世俗意义上的功名利禄丝毫不为所动,甚至可以远离那些巅峰和荣耀,“诉说着生而为人的渺小和事物终须失去的短暂。”我甚至认为这是一本能够治愈抑郁症的书。
真是一次美妙无比的阅读经验,作者列举出来的一个个“巴托比”,一个比一个高明,然而一个比一个懂得“无”的奥妙。有好几次我都想,既然这些“巴托比”的集体特质都是受到一种“无”的吸引,从而放弃写作和名声,由此过起沉默而自得,甚至是“消失了自身”的生活,那么恩里·克比拉—马塔斯先生为什么不把“无”的代言人——“老子”也一并写进去呢?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最古老、最资深的“巴托比”是曾经当过周朝图书馆馆长的李耳!后来他骑一头青牛,给我们世人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缥缈自如地消失在了函谷关,是多么绝妙的衣服“巴托比”景象。
《不够知己》
作者:温源宁
译者:江枫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03
温源宁这本“人物肖像”集子,是由20世纪30年代发表在一家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的,当时的名称叫“亲切写真”。作为上个世纪30、40年代文化圈的活跃者,温源宁凭借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观察,以素描的方式、“春秋”的笔法写下对吴宓、胡适、徐志摩、周作人、辜鸿铭、冯友兰、丁文江、吴经熊、冯玉祥等名人的印象记。由于其剑桥的留学背景,他的文字风格出于英国散文大家的传统,褒贬辛辣别致,格调活泼,修辞风趣,语言轻快、尖刻、漂亮中又带些顽皮。
《不够知己》开篇即是大名鼎鼎的吴宓先生,而他为吴先生漫画式的描写早写成了经典:“吴宓先生,举世无双,见过一次,永生难忘。有些人需要别人介绍次,到了次,还有必要再经介绍……吴先生的相貌价值连城,怪异的像一幅漫画。脑袋的形象像颗炸弹,也像炸弹一样随时有可能爆炸。”
这样的描述,也会使吴先生觉得受到伤害吗?文字书写很多时候也如同孩童游戏,深陷其中,也会忘乎所以直至走火入魔吧。
写周作人先生,轻描淡写,几笔勾勒,性情、性格,形象毕现,“周先生,不声不响的,说话的声音从不高于耳语,行走的姿态几乎像是老妪,却有一种孤芳自赏的气概——是冷漠呢?还是有礼貌的轻蔑?”他以“铁的优雅”形容知堂老人,真是精确!
《我是谁》
作者:赫拉巴尔
译者:星灿劳白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05
《我是谁》收录了赫拉巴尔的杂文作品,内容涉及作家谈论自己的经历、性格和观点,谈论文学创作、作家和自己的作品,以及美术、音乐话题等。然而《我是谁》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作品集成,“我是谁”除了书名以外,还是赫拉巴尔经常自省的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意味深长的问题,将在作品中反复被剖析、追问,并试图作出回答。
我总觉得赫拉巴尔是一位奇怪而忧伤的老头儿,他一直以犹疑、不确定的方式(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剖析世界和自己——我是谁?——
”我实际上已是除我之外的一切。”
他与另一位捷克作家卡夫卡一样都超级喜欢读我们的《老子》。卡夫卡的“你没有必要离开房间,待在桌子旁听音乐就行。甚至听也不必听,等着就行。甚至等也不用等,只要保持沉默就行了。大千世界会主动走来,由你去揭开她的面纱”和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简直如出一辙!
而赫拉巴尔说:“和其光,同其尘。这谦虚会老子教会我的,艺术将久远的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为此需要极大的恭顺,要善于甘当微不足道者,甘当孩子,掌握住现在以实现我作为一个孩子曾经梦想过的事情。”
王雪这几天寄了一本最新的《Lens》杂志给我,里面有一篇《赫拉巴尔拼贴》,作者胡潇潇。使我更了解这位仿佛总是和“失败”站在一起的作家。既有点招人厌烦,又那么可亲可爱,像极了某位自己可亲的邻居。
年2月3日,作家医院的五层窗户,飞了出去。
《尤利西斯》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金隄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05
《尤利西斯》是乔伊斯极负盛名、然而长期以来又饱受争议的作品。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如果让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列一个“最难读的作品”清单,大概极有可能《尤利西斯》会榜上有名。因此,阅读《尤利西斯》所体会到的是一种“双重快乐”,在晦涩、跳跃甚至至于“凌乱”的文字和情节中,你能感受到文学的无限可能性;另一重快乐则是在阅读中逐渐得到解答——这部曾被不屑一顾和唾骂的作品,何以最终成为了文学史上史诗级别的伟大作品?
我的这首《盲人和一个女子去渡海》,不少人的第一印象,会以为此盲者是诗人歌者周云蓬。连我自己唱时,老周那一脸无辜又狡黠,老道又迷离的表情偶尔也会闪现出来。但这其实是为了乔伊斯和他女儿露西娅所作,我的书房墙上挂有一张他们的合影,美丽的露西娅总给我梦幻般却又亲切无比的指引。
关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可有些看不上。我读三联“企鹅人生”系列的《乔伊斯》(埃德娜·奥布赖恩著),看到作者说伍尔夫对这本书很无感,觉得此书很下流,“就像是一个大学生令人作呕地抠着他的青春痘!”
伍尔夫评论其他人及作品来,真是有一套。不仅刻薄、不留情面,还冷趣精准,像射出一箭,直穿靶心而去,令人叹为观止。所以说她之“损人”真是有文化且高明的呢!就是说,虽然我们也喜欢乔伊斯,也觉得她如此评价有些过火,心里不免有点替老乔叫屈。但听她如此评论,又是一阵奇妙的快感,因为太有画面感,太富有冲击力了,使人忍俊不禁。所以此刻只能暂时站在她一边,想象着乔伊斯听到这样的评论时,那尴尬难堪的样子。
未讲完的故事——钟立风·书旅人夜话
嘉宾:钟立风
时间:年9月13日(周二)
19:00-21:00
地点:单向空间·爱琴海店